因为最近写了一系列关于语文课文的溯源文章,有很多网友热心互动,给笔者提供了很多素材与信息,打开了笔者的思维瓶颈,使我大为受益。
有许多网友也希望笔者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心目中难忘的课文的源头与源起,但是,笔者能力有限,无法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更无包罗万象的资料库,在查寻课文源头时,往往有一种过其门而无法进入的无奈感。
比如,下一位网友的问询,笔者只能徒呼无奈:
——妙斋先生:非常喜欢您的探究文章,小学课文《初冬》您是否留意过作者是谁,问过身边的好多人,都说很喜欢这篇文章的意境,文章很短,却能让人身临其境,好多网友对这篇文章印象也十分深刻。我找了好多年,都找不到作者的任何信息。——
对《初冬》,笔者也略略作了搜寻,但难以找到它的出处与来源,只好搁置在那里,暂且留作日后攻克的关卡。
难以找到文章出处的类似的课文还有:《八角楼上》《大自然的声音》《黄山奇石》等等,笔者屡次在这些老大难课文里逡巡,但是一无所获,也只好暂且放过一马,留待日后解决了。
有一位网友,多次留言,希望笔者能找到他心目中的老课文。
他所提到的老课文,不难找到,趁这次笔者有暇,将这位网友提及的老课文集束发在这里,也算了却了笔者的一份欠债。
我们按顺序逐一看一下他提到的课文原文:
——《秘密学习》——
这一篇课文,笔者找到了作者,原文出处是在《中国少年报》上,之前专门发过文章。这里略过不提。
——《小通讯员》——
此文选自陶承《我的一家》,作为一本回忆录,这本书的文笔赶上文学读物,作者的叙述是采用一种轻灵的短句方式,来予以呈现。
其实这本书的执笔者是当年的工人出版社的创始人何家栋,另一位合作者是赵洁。
何家栋由此找到了工人出版社的出书方向,就是为众多著名人物撰写口述回忆录,虽然事迹来自于本人的口述与史实,但是文笔是执笔者的,所以,感染力非常强。
这类著作包括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等作品。
所以,执笔者的优美文风在《小通讯员》这篇课文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这篇课文看起来,相当爽心悦目,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很有内涵,耐人寻味。
——《我们搬进了工人新村》——
课文很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很实用,朴实的语句中,没有什么高深的卖弄,却很如实地反映了现实。这种文风,其实看过花言巧语之后,会觉得很入目,很受用。
——《一个粗瓷大碗》——
这篇课文之前笔者写过溯源文章,目前教材中未注明作者,笔者查清了作者,人教社编写教材的老师说,明年起,将把作者的姓名署上这篇课文。
——《过桥》——
这篇课文描写农民帮助部队,用浮力,撑起了滑入水中的重炮,与《曹冲称象》有一点异曲同工。
课文出现的时间颇早,人教社第一套教材,是根据上海版改编的,在《高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四册》中就收有了这篇课文,时间不迟于1952年。
——《领棉衣》——
这是表现杨靖宇伏击敌人夺得棉衣的故事,但主人公把从敌人手里夺得棉衣,却称之为“领”,展现了人物的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取自于张麟编著的《杨靖宇》。
——《皮球浮上来了》——
——《乌鸦喝水》——
——《装死的狐狸》——
此篇课文在第二套人教版教材中,有一个更长的版本,狐狸装死的绝技还有出色的表演,但后来删成了只有一个故事。
——《夜莺之歌》——
——《列宁在理发室里》——
北极星: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列宁在理发室里》,但是看到目录跟这本书排列完全不一样,可能不是我当时学的那一册书,有几句台词我没有忘,“列宁同志,您的工作挺忙。我宁愿三年不理发,也不愿意让您再多等1分钟,您先理吧,列宁听到大家的话,就做的理发椅子上去了”,这好像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那位让列宁先理发的人好像叫“伊凡诺夫”。
——《栽吧,栽吧》——
网友函北极星:今天看到一个男女儿童植树造林画面,突然让我想起来有一篇课文,忘了道叫什么名,小时候见到过这本语文课本的画面,这篇课文有这么几句话,我没忘,叫做栽吧,栽吧…………再往后的台词全忘了,这篇课文就是这个语文课本的画面。
——《非凡的四十分钟》——
北极星:
编辑同志:又要麻烦你们了,有很多60年代的课文,我们虽然没有学到,但是提前看到了,如:反映海军战斗英雄的安业民,课文的题目叫做“非凡的四十分钟”。看了这篇课文非常感人,但是从1967年以后,学制缩短了,文章改革了。再没有看到这篇课文,我们根本也不可能学到了,后来语文课改成政文课了,代数几何改成数学课了,科学常识改成工农兵常识了。我记得“非凡的四十分钟”这篇课文,有一段内容读了以后非常感动。大概内容是:看到安业民伤势很重,女民兵伤心的哭了,安业民却安慰她,你不是会唱歌吗?唱一首给我听听,这个女民兵就唱起了一首歌。好像是“我爱英雄的水兵,我爱这英雄的海岸线…………”。就是这个省略号结束了这篇课文,劳驾编辑同志找一找这篇课文,感谢为盼。
可以说,老课文像一首诗,像永恒的记忆,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人生的话语与思想中,它们在关键时刻,总是跳出来,指导我们面对人生的选择、指导我们作出瞬间的判断,当多少年后,我们才发现,课文对我们的影响或许是一生的,这也是我们愿意重新去寻访与回访老课文、从中找出它们一直在身边指导与辅导我们的秘密与能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