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出国留学有几种行为, 容易让海外的老师反感, 跟国内刚好相反

留学的意义,不光是获得学历。除了远离内卷、换个学习思维,其实在锻炼独立能力,和更新认知方面,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它不再是富家子弟的专利,包括很多中产和小康之家,也会考虑去性价比高的地方,让后代“镀金”。起码能增长世面。但我们中国学生的一些习惯,可能在国内很好,却不被海外的老师喜欢。

出国留学有几种行为,容易让海外的老师反感

正所谓入乡随俗,虽然我们依然有颗“中国心”,但了解海外的习惯和思考方式,才能避免很多尴尬。尤其是初来乍到,作为“小白”的留学生,很容易不经意之间被反感。

只能说,这是文化差异,但值得留意。首先,就是给老师的礼物。其实世界各地都存在人情世故,只是程度和方式大相径庭。

许多人出国时,会提前准备有特点的小礼物,既有中华民族的风范,也代表示好。送海外老师礼品,千万不要过于贵重;贵族学校笔者不清楚。

但可以肯定的是,初次见面绝大多数情况,只需小物件甚至小零食即可。送一份厚礼,人品好的老师会觉得冒昧;人品差的则可能日后当你是“冤大头”。

其次,正式场合穿衣太随意。这是非常大的差异,这个所谓“正式场所”,在很多老外眼里,连教学楼、办公室也算。特别是开学时,他们可能默认穿西装。

但在国内,平时穿西服多半会被认为很奇怪,像保险销售员。一些特殊的国度,比如中东,甚至在校园不能穿膝盖以上的裙子、不可穿牛仔裤。日本留学往往也重视衣着仪表的规范。

故意显示自己“吃苦”。这种行为或许国内的学生被视为懂事、勤奋;但海外,尤其是去欧美留学,人家可能觉得,是老师没讲好、还是你有什么特殊的问题?

或者故意卖惨,也被视为边界感不足,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家境差可以私下跟老师说明,申请助学金或打工有流程。但哭穷更像矫情、刻意博得同情,老外不喜欢。

只跟中国的同学或老师亲近,也是很多留学生没注意到的缺点。出门在外团结起来是对的,但想要获得海外教授的认可,不能过于“闭塞”。

不然教授可能认为你搞小团体、不容易交流和融入新的环境。在海外也存在人情世故,正所谓“见面三分情”,不要可以巴结、也不能害怕跟外籍老师交流。

留学期间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不然很可能后悔

国内的年轻人,其实很“委屈”,明明学业上内卷、工作上内卷,从小到大很辛苦。但依然被评价成“任性、高不成低不就”。

哪怕只是美甲、护肤,足以被部分家长认为“不求上进”。再看看海外的本土生源,读大学期间有多么“自由不羁”,简直是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即使在比较好的高校,也可能出现饮酒、通宵聚会、频繁交换对象等现象。不过,提醒留学的朋友,一定要坚守自己曾经的原则和底线。

我们出国是要拿学历的,尤其家境没有那么富裕,家长可能自己省吃俭用希望供子女在国外读书。放纵自己不但影响学业,还可能对价值观和底线带去变化。

有些同学可能对外国学生或老师带有“滤镜”,觉得人家一定更有素质。这个还真的不见得。外国也有性格不好、歧视别人的学生和教授。

如果我们自己就过于讨好,只会让对方觉得更有优越感。还有的外国男生,之所以特别喜欢东亚的女生,压根不是喜欢东方文化。

而是我们东亚的女同学,往往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顺从、体贴。不像西方的女生那么不容易控制。身材上也跟她们差别大,有新鲜感。

【编者寄语】海外的“月亮”并不一定都是圆的。所谓“正信”,就是以事实为基础,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一位鼓吹留学好,或者一位美化国内的“正能量”,都是片面的。

同学们独自出国,需要面对的或许是意想不到的难处。尽管考试不像国内那么内卷,但新的压力并不少。留学生未必都是“公主少爷”,在海外很多同学要自己做零工。

他们要面对的是偏见、不熟悉规则时的尴尬、杀熟等问题。但只要慢慢适应,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