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双模大尾巴的新高度——详评旷世CMA18

还记得夏天的北京展上旷世一口气发布了好几款新品,其中我个人最期待的一台便是CMA18,熟悉我的人应该知道我是很早就开始推崇蓝牙解码耳放这种形态的产品的、而且几乎仔细体验并分享过大部分的该类型号,或许也正是因为用的够多,因此才更对这类产品的优势与痛点了然于心。

今年的一个现象级产品,当然就是乾龙盛的MUB1了,而且我当初在标题中说它是蓝牙尾巴的“痛点杀手”,几乎是把过去该类产品的问题给解决了个遍,取得了产品力的高度平衡。过去这类产品往往不能够兼顾超高的推力、优秀的纯净度、好听的音色、以及足够便携的体积,小体积的产品要么解决不了噪声问题、要么声音上限很低,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都难选择出一个介于类似小体积的iFi go blu和相对大体积的灰菠萝之间的一个产品。

我也一直在等着有那么款产品,它首先能够尽可能驱动好我手头的一些高端旗舰耳塞、又能够在安静环境下有不错的噪声抑制、并且处于一个带出门没负担的体积,比如放在裤兜口袋或者上衣口袋里,再锦上添花一点的话,有略带模拟味的音色就更好了。我过去常用的产品里,有两款我觉得基本能兼顾,分别是上文提到过的MUB1和乂度家有点冷门的Poke2。而旷世CMA18的出现,把这类产品的上限又整整拔高了一个档次,而且这款产品贯彻了旷世家出色的声音审美、以及集成了旷世专利的电源管理技术。当然了,作为自认为审美比较直男的人,CMA18的整个设计与颜值也把我毒的不行。

CMA18的体积我觉得是非常甜点的一个状态,它的厚度与MUB1、Poke2相仿,但视觉面积看着并不大,比MUB1高一点点、几乎等宽,所以在便携性上我并不觉得存在什么明显差距,就像前文说的那样,放在口袋里是没有太明显异物感的,重量控制也处于一个既不显得轻飘飘、掂起来也不坠手的程度。当然了,每个人对这种东西的体验感并不相同,我测量了一下CMA18的尺寸,大概是70mm*110mm*15mm,重量大概是157克。

CMA18整体的设计语言沿袭了自家CMA系列台机的“大师版”的开窗风格,不熟悉他们台机的人会觉得一耳朵看着很像M15,但CMA18不论是内部的做工精细度还是对等效的处理都高级多了。曾经有朋友开玩笑说M15的灯在黑暗环境下看像夜店风,而CMA18把亮度和色彩都控制的很到位,在不同区域有三种灯光,分别对应工作模式、增益模式、以及单端平衡的运放电路显示。当你在插入平衡口耳机时,CMA18下放的运放处会显示四路灯光,而且把两路+-电源的汇集也做了标注,可以说非常有助于开脑放了。虽然是没有屏幕的设计,但是通过正面的开窗以及把菜单印在PCB上的做法已经能够直观显示几乎所有的功能,不仅很“old school”,还能够节约一些电源储备,可以说是今年国产机器里最让我在设计层面觉得很有巧思的产品。

除了基础的USB、蓝牙解码耳放功能以外,CMA18还支持光纤输入以及Line in来作为独立耳放使用。不过我日常用的最多的还是蓝牙,或者说我单方面推荐大家就把它作为蓝牙解码耳放来使用,是我目前听过的便携机器中对蓝牙优化的非常优秀的、非常接近于有线模式的一台机器,会让我想起乐彼家的P6Pro,而如果你有兴趣折腾数字线材的话,它也是有一定潜力可挖的。虽然本文的声音还是基于USB模式下为主,但不得不夸一下CMA18的蓝牙表现,能够把纵深、信息量表达的非常充分,如果只考虑驱动耳塞的话,它的素质已经是达到、甚至超越了更大体积的山灵H7、iFi灰菠萝的水平,推力凶猛、框架完整且舒展、音色还十分细腻温婉。我很多时候愿意把CMA18单纯用“好听”二字来概括,它的素质不能说高到旗舰播放器的水平、但也达到了不需要去刻意审视短板的程度。

旷世在宣传的过程中对它的定位是“顶级台式设备性能”,当然是有夸大的成分了,但如果你过去接触过旷世家的台机和播放器,应该能感受到CMA18把自家的核心技术要点与审美完美融合进了CMA18中去。乍一听,会觉得CMA18有点像QPM、但又没有QPM那样有些软糯,人声的部分有M15的影子,但是比M15的男女声适应面更广、器乐的表现也更为的精致、结像更为立体和具象化。能够实现这样的声音,旷世自研的四组电流模PCT专利SIP芯片功不可没,让它能够在带电池的前提下,在电源管理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也不用再像小尾巴那样受手机供电参差不齐而带来的桎梏。

CMA18的这这颗AKM家的4493本身是我自己很有好感的一个型号,虽然在很多芯片党、配置党眼里,可能觉得现在旗舰DAC烂大街的前提下旷世居然没用上最新、以及“官方参数”最好的DAC,但如果关注过AKM家datasheet的用户就会知道,4493仍然是仅次于4497级别的DAC、或者说4493就是在产的AKM芯片里最好的一颗电压输出型DAC。4499也好、9038pro也好,这种电流型输出型的、芯片理论值能达到140dB DR的DAC选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顺应市场的行为,在用进随身产品时,不仅需要做独立的外部IV转换、也得花很大代价去考虑功耗、发热、周边电路配套的问题。而4493不仅本身具备好听的音色、也更容易把供电层面的精力放在模拟电路本身去做好声音的打磨。但即便如此,CMA18也依然是一个具备明显发热量的机器,虽然旷世在详情页里没有对放大器的部分做详细说明,但我猜测CMA18还是非常传统的A类放大电路。

在驱动上限层面,如果仅考虑耳塞,CMA18已经能够让我手头大部分的耳塞发挥出满血的水平,而且在音色层面赋予甜润、但又不会过于“昏黄”的模拟味。拿我近期新入手的UM Mest3举例,它比上一代大幅度提升了两端延展、空间感和结像表现,但是比上一代减少了一些中频的厚润感,因此我平时倾向于拿它去搭配类似P6Pro、M9 Plus、RS8之类的机型,但在插上CMA18的时候,我也听到了近似的效果、而且在空间感的表现上和这些旗舰型号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差距还是在密度、以及更极限的大动态表现上。有一方面我认为处理的比较高级,那就是CMA18在不明显加厚人声、不削弱器乐鲜活度 的前提下,实现了人声部分的圆润打磨和足够醇厚的表现,它乍一听好像比M15要薄了点,但这个错觉会和它更充足的高频延展有关,CMA18在中低频的部分保留了M15上的扎实程度、又提升了高频延展和精致感,呈现出了一个更为协调、舒畅的声音。如果从CMA18切换回M15的话,会明显觉得M15的声音有些沉重和僵硬,缺乏流畅感。

我原本没有对CMA18驱动大耳的表现有太高的期望值,但没想到它呈现出了意料之外的安定和细腻、是非常从容的那种听感,且不说Tago T301、Meze 109Pro这种直推大耳,哪怕是驱动森海HD580这种走古典向路线的头戴都能够胜任,听交响乐信手拈来、干净细腻,和旗舰级国砖或者台式机比起来,它只是缺少了一些蓬松度、中下盘的混响也没有推够味儿,但在结像与音色表现上已经表达的很充分。相比于MUB1的S档,我会更喜欢CMA18驱动头戴的表现,它在声底方面的那种从容感我觉得跳出了小体积便携的概念,给人的感觉是大排量自吸发动机的感觉,初听可能没那那种“窜劲儿”,但后段会让人觉得越开越从容、越有操控乐趣。

夸了这么多,我其实是带着比较强烈的个人喜好去评级CMA18的,但也是建立在它的硬素质足够能打的前提下,但CMA18也存在一些我不得不说的缺点,在这里列出来

1、115dB的极限信噪比指标,在驱动一些低阻+高灵敏度的耳塞时可能会存在底噪问题,安静状态下可闻

2、开窗的设计免不了引入干扰,实测CMA18偶尔会出现干扰电流声

3、没有配备麦克风,来电话的时候还是得用手机接听

4、增益切换按钮、按键锁定功能按钮的第一批出现了装配松垮的现象,摇晃的时候会出现异响,对于一向特别注重做工水平的旷世来说算是一个低级失误了,我反馈以后他们表示第二批会解决,第一批用户的具体处理政策大家可以进一步咨询经销商和品牌方

5、没有能标配保护壳

在前文提炼一个关键词的话,我还是喜欢单纯用“好听”来形容CMA18,这个形容词的前提已经建立在它好用、硬素质够高的前提下了,就像舞蹈一样,舞蹈跳出来要想好看,一定是基于足够的基本功做支撑。在我看来,单纯以声论价,CMA18在4000元档位真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声音缺陷,除了极限的噪声控制和抗干扰性以外,CMA18的产品力已经把双模大尾巴产品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