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12年前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的38岁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真是太让人震惊了,一个大龄、低学历、靠蹬三轮车养家糊口的中年男人,却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成为古文学专业博士,成为复旦百年校史第一人。有人说,他的国学知识远比专家还要高深。

蔡伟的早年生活并不引人注目,出生在辽宁锦州,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这让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未曾闪耀过。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埋藏着对语文的浓厚兴趣。虽然在学业上并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他对文字和语言的着迷在成长过程中愈发显著。

高考失利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没有了继续深造的机会,他被迫踏入社会。在成年后,他选择了摆地摊、卖雪糕等简单的工作谋生。

这样的工作虽然让他能够维持基本生计,但蔡伟始终觉得内心空虚,对知识世界的向往依旧。

在摆摊的日子里,蔡伟并没有淹没在生活琐事中,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他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特别热爱语文。

每当有空闲时间,他就会翻阅大量书籍,探索古今文学、语言、历史等领域。尤其是在锦江图书馆,他沉浸在无数纸张构成的文字海洋中,这不仅是填补高中时期失利的知识空白,更是满足他内心的渴望。

他不断吸收着书籍中的智慧,每年阅读数百本书。在这段自学的旅程中,他的求知欲望不断被点燃,让他坚信着知识的力量,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这段自学历程成就了他对古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深厚的学术素养,为他未来的逆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国学网。每当闲暇无事,他就会登录,进入那个虚拟的古文字世界。

“抱小”,是他在国学网注册账号时的取名。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志向小学”的意思暗合着他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探索渴望。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学界如雷贯耳,成为蔡伟仰慕已久的泰斗。早在他高二时期,蔡伟就着迷地拜读过裘老的作品,对他的学识和见识赞叹不已,内心渴望着能有一次与大师交流的机会。

于是,1995年,怀着试探心态,蔡伟动笔给裘锡圭先生写了一封信。他的手写文字字迹工整,透露出一股虔诚和渴望。这封信不过是他内心热忱的一次尝试,期待能引起裘老的注意。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十多天后,他真的收到了裘老的回信。那封手书充满着对蔡伟努力和自学的肯定,裘老对他的回应让他备感震撼和激动。这简短的回信成为了他与裘老之间的第一次联系,仿佛点燃了一盏明灯,为他孤寂而专注的学习之路增添了一抹光芒。

裘锡圭先生对蔡伟的自学精神赞叹有加。他认为这位三轮车夫所展现出的自学能力和对古文字的执着是难得的,甚至在学术界都被视作珍宝。

这种对知识的渴求与执着,让裘老对他刮目相看。这段特殊的师徒缘分,让裘锡圭先生看到了蔡伟所具备的潜力,也对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然而,蔡伟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当他的妻子患病需要昂贵的医疗治疗时,他不得不辞去摆摊的工作,转而成为一名三轮车夫。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转变,让他放下了摆摊的自由,开始了街头拉车的辛苦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他渐渐远离了心爱的书本,仿佛生活的压力让他逐渐远离了自己曾经热爱的古籍。

这时,裘锡圭先生得知了蔡伟的困境,他并没有袖手旁观。裘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将他引荐到复旦大学,让他参与古文字的编纂工作。这个机会成为了蔡伟人生中的转折点,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09年,蔡伟以38岁之龄跻身复旦大学博士行列。他的学业之路充满艰辛,但他凭借对古文字的深厚造诣,完成了卓越的学术工作。然而,毕业后的他却面临着找工作的困境,面对一封封无人回应的简历,他的心情也曾一度低谷。

最终,蔡伟在贵州安顺学院找到了一份教职,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他继续深耕古汉字的学术研究,发表着充满干货的论文。他的博士论文《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出土简帛古书与传世古书校勘的几个专题研究》也在2019年正式出版。

蔡伟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和热爱是成功的关键。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保持对梦想的执着,坚守初心,即使是底层三轮车夫也能逆袭成为博士生、教授,书写人生的奇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