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近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因没有授权学校使用其人脸信息,他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李植还称,多年前,北大是可以随意进出的。该消息经媒体扩散后,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开放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
李植使用“跨栏”的方式进出学校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毕竟规则一旦确认,大家都应该遵守,绕开规则不值得提倡,但他所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探讨。
大学历来是开放之地,校园开放应该成为常态。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倾向于实施严格的入门管理措施,一些大学的入门程序已经到了堪称繁琐的地步:要网上注册登记,要预约登记个人信息,还要找联系人……一些大学的参观“门票”在网上热销,引发很多不满。这种做法不利于大学校园与社会联通,不利于包容并蓄的大学形象的树立。
安全和秩序是常被拿来说道的两大理由。怕人多了不好管理,怕挤占大学资源……开放校园后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北大清华也曾长期活跃着一群蹭课的社会人员。但这样的问题并不是唯有禁止入内才能解决,完全可以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以化解。比如,图书馆只要在门口设置一道门禁,规定持卡入内就行。又比如蹭课,只要不影响学生学习,不破坏正常教学秩序,完全可以接纳。
大学关上大门,将所谓的闲杂人等关在了门外,看起来更安全,但隔阂也由此产生。大学本是公共资源,没有理由将人拒之门外,采取人脸识别这样的方式,还派生出了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等保护问题,师生的抵触情绪完全可以理解。
从根本上说,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并没有太多特殊之处,公共场合能达到的安全标准,大学没理由做不到。开放与精细化管理并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大学诉求和社会诉求之间取得平衡。
当然,对于像北大清华这样的热门学校,采取一定的限流措施可以理解,但应该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游客把大学视为必到之处、打卡胜地,并不只为到此一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向学的虔诚。很多孩子之所以被父母领着,不远万里跑到北大清华去,是怀着一种崇敬向往的心态。这样一种对教育的推崇之心、对知识的渴望之情,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应该好好珍惜,并和社会大众多多互动。
孩子和家长的愿望,期待满足;社会的尚学热情,值得呵护。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对于希望参观大学的人,大学都应该乐见其成。新时代的大学理应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主动与社会诉求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