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太炫酷了!外籍专家在静安校园上演了一场化学“魔法秀”

怎么样获得自己的“阿拉丁神灯”?

蜡烛如何用“水”点燃?

液氮也可以“煎鸡蛋”?

如何制造不会消失的“彩虹”?

“美年达葡萄汁”居然会变成

“奶昔”“水”和“雪碧”?

……

12月19日,在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大礼堂内,不时传来同学们的尖叫声:“太牛了!”“真不可思议!”“一切都有可能!”原来是被孩子们戏称为“肯德基老爷爷”的戴伟博士,正在给小公民们演示趣味化学实验。

这是“科学家进基地、进校园”之“什么是化学”的第三场活动——由知名科普“大咖”、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戴伟博士带着他的化学实验走进校园,近距离让学生感受这位网红科普专家的神奇“魔力”,引导广大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从而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讲座伊始,戴伟博士用伪装成“水”的酒精点燃了蜡烛,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带动全场氛围;随后,又将无色液体相互混合,将化学试剂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虹”。

实验中,他不断启发同学们提出问题,并告诉大家:化学的“化”是变化的“化”,生活中充满着变化,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接下来,戴伟博士还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酒精蒸汽燃烧、钢丝绒燃烧等实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实验是戴伟博士将玫瑰花、香蕉和气球分别放入液氮中。这些实验生动地展示了液氮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的特性,让同学们体验物质在极低温下的变化,玫瑰花变得易碾碎,香蕉变得坚硬,气球收缩变小。

他还利用液氮汽化吸收热量来“煎鸡蛋”,让同学们体会液氮汽化是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是化学变化。同学们在有趣的实验中,收获了对化学反应的认知: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也就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反应,这就是化学反应。

什么是“好科学家”?什么是“坏科学家”?两者在观察实验时的区别是什么?现场,戴伟博士的问题让人深思,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试管和化学方程式,更是一种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活动最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与戴伟博士进一步互动。

有学生提问:

要成为一名化学家需要具备什么素养?

也有学生提问:

您在化学家的职业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戴伟博士一一耐心解答,为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创新发明和心路历程,同时也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学好各门学科,为未来进一步的科学探索打下基础。

听说有位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背出40多个化学元素,戴伟博士非常高兴,鼓励同学们要有耐心、坚持到底。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高山,而是身边可以触及的朋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现代小公民,其中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育成尤为重要。戴伟博士给我们的学生们种下了一粒粒化学的种子,相信一定会在未来开花结果。”校长张敏认为,这场化学“魔法秀”不仅增长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了对科学的激情、对化学的憧憬,更鼓励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这将是一段关于科创精神的启蒙之旅,也是对于科学家生涯的启蒙之旅。

记者:彭旭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