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特约评论员胡欣红
图源:澎湃新闻
近日,网红校长唐江澎的一则“考上北大中文系是因为数学好”的言论,引发了舆论热议。
“考上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无一例外是因为数学特别好;而考上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无一例外是因为语文、英语特别棒。高考数学满分150分,一个文科生如果能达到105分已经很不错了,但他根本没有办法看见北大中文系的门槛,他必须努力把他的数学从105分提高到135分。他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这30分,他搁置了对中文所有的兴趣爱好,他的精力全都投入到提高这数学的30分。”
众所周知,能考上北大之类顶尖名校的学生,应该不会存在薄弱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唐校长的话有断章取义哗众取宠之嫌。但只要静下来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唐校长的“奇谈怪论”切中了当下教育的要害:考北大中文系的学生,按理中文应该是其强项,数学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令人遗憾的是,一个对语文学科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只要数学稍有不足,就根本上不了北大中文系。换言之,唐校长无非是用一种略带“夸张”的方式,把这个一直存在的问题凸显在公众面前。
数学向来就是一门令不少人谈虎色变的学科,不仅在求学生涯中很多人惧怕数学,即便工作若干年后一提起来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按照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伊恩·莱昂斯博士的说法,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指出当下的数学教育的问题,并不是要否定数学的功用,而是希望能更合理一些。诚如唐校长所言,文科生把精力全都“投入到提高数学的30分”不仅是个人精力的巨大浪费,更是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浪费。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培养出平庸的学科优秀者,培养不出对专业有持续热爱投入的大师。
既然个体存在显著差异,那为何在数学教育上要做如此严格统一的高要求呢?一直以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数学教育可以考虑分等级要求:对于有数学天分、有志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人,可以抽调出来开小灶,提升要求,而一般人只要达到基本要求就行了。比如,必修课程可以大众化,只要学到数学知识,达到基本的数学素养即可;选修课程也可以进行细分,如A针对理工类,B针对人文学科等,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与之相应,考试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命题。如此,既能解放众多的普通人,亦能有助于尖子的培养,岂非两全其美乎?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数学分层教育迟迟未能实施。不仅如此,原本文理科的数学试卷还存在一些差异,但随着新高考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之后,反而变成了“一刀切”。高考数学命题简单了,没有办法选拔人才,所以命题趋势往往“难”字当头,甚至让很多学生都答不出来,严重增加偏文学生的负担。
一言以蔽之,数学没有分层,既制约数学顶尖人才的培养,又制造了大量“差生”,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高考改革秉承的选择性理念,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遵从兴趣进行学习。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在数学考核标准上能够更加多样化一些,积极探索数学分层,让学生把精力投入到真正热爱的学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