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师范专业不是教师的代名词, 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 “师范热”时不一定选, “教师过剩”也不影响报

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3)》。报告指出:受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在校人数将逐年减少,学龄人口增长将在2024年达到峰值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

与此相对应,到2035年,全国将约有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2023年3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已有多地教育部门要求控制高校教育类专业新增布点。

这些迹象表明,在不久将来,教师需求量会大大减少。有人说,这个报告将影响2024年高考志愿填报,“师范热”或将不再,师范类专业,考生要慎报。

但在这里,平湖一柱想说,“麦可思”报告的预测趋势可能是正确的,未来在校学生数量减少,势必也会导致教师需求数量的减少,教师岗或将一位难求,但是这与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是否选择师范专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师范”早已不是“教师”的代名词。当下教师岗位是考聘制,不是分配制,不像90年代以前,师范生一毕业包分配,直接上岗当教师。当下,一名学生学习师范专业只是具备了做教师的潜质,但离“当教师”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一句话,“师范专业”不是教师的代名词。

其次,中小学教师是持证上岗,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教师。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教师资格证制”,无论你上什么大学、学习什么专业,只要符合教师资格证考试条件,任何人、任何专业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有了资格证,就取得了做教师的“入场券”,就可以参加教师招聘,通过笔试、面试等程序,就可以做教师。

有鉴于此,报考师范院校,学习师范专业和当教师并不划等号,师范毕业不一定做教师,做教师也不一定就非得报考师范专业,所以“教师过剩”和高考志愿是否选报“师范专业”没有必然联系。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名考生如果毕业后如果想进“编制”,师范专业更具优势。这是因为师范类专业要学教育学、心理学,要学习一些面向学生的“公开课”,这些课程的很多内容,其实就是公考、事业编考试内容的一部分,因此,那些“有志”于考公考编者,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更应该向师范类倾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