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谢丹颖周琳子实习生王浩然
近日,“大V”李右溪与瑞安市实验小学小学生交流甲骨文的视频上了热搜,网友直呼“牛”。今年以来,关于甲骨文的新闻不断,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也引发了热议。甲骨文到底有何魅力?
首先,让我们猜猜看,以下甲骨文都是什么?
你猜对了几个?
告诉你,在温州瑞安市实验小学,这所由甲骨文字学“开山鼻祖”孙诒让创办的百年名校,学生不仅能认、能写,还能进行初步的甲骨文作品创作!
当孩子的童年遇见汉字的童年,甲骨文字学这个被称“全网最冷门专业”如何走进小学课堂,备受“10后”喜爱?甲骨文等“冷门绝学”教育,如何走得更远?
开讲:有温度的甲骨文
走进瑞安市实验小学,一月的校园,依旧满是翠绿。穿梭其间,我们与几名孩童擦肩而过——只见跑在前头的孩子,手拿一块红色甲骨文磁吸,贴到蓝色磁板上,并笑问同伴“这是什么字”,发起认字挑战邀请。
“这是学校新鲜出炉的甲骨文识字道具,还在‘试运营’阶段。”瑞安市实验小学校长项建达介绍道,自从2017年“甲骨文进校园”,如今无论是新装的电子大屏,还是古韵十足的木头柱、石板路、古树间,无论是在课堂还是课间游戏中,甲骨文元素已无处不在。
顺着台阶拾级而上,三楼一排寻常教室中的一间,便是甲骨文拓展班教室。
教室不大,乍看像个书法教室——几张课桌侧放拼在一起、白布一铺,就成了书法长桌。桌上,随意置放着几副木质笔挂、几瓶瓶装墨水。
我们到时,学生正陆续来上课。他们的座位不固定,熟识的几人结伴而坐。几个小脑袋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聊天间隙,转头对我们几个坐在教室后方的“不速之客”,偷偷瞄几眼。
“每周五下午开课,7年来,上过课的学生共200多位。”据项建达介绍,现在的甲骨文拓展班,实质是课后兴趣班,主要面向四、五年级学生开放,四年级报班的学生更多,于是左边的座位也坐得更满一些。
沐浴在轻松的氛围中,本以为课堂也主打一个优哉游哉。但当铃声一响,“95后”老师胡小瑞一开口、一拍手,课程进度便开始“狂飙”——我们尚未看清字形,正眯眼确认时,老师和学生已经深入甲骨文的释义,还常常拓展开去,复习之前已学的老字、联想后续将学的新字。
因临近新年,此次甲骨文课程,应景地把教学内容设置为“龙年大吉”四字的识字和书写。书写用纸,也对应换成了四方红纸和楹联纸。
据胡小瑞介绍,“龙”写法多样,但都形似——头有冠,三角龙头、蛇身大口、獠牙外露,乃龙侧身正视之形。
“龙为何戴着帽子?”学生随即举手问道。“与‘凤’相似,徐中舒先生这样解释:这顶冠,本意刻刀,也可以理解为木头,是人的工具,这也意味着,龙是古人根据想象造出来的神物。”胡小瑞想了想说……与其说是教学,不如说是讨论,在快问快答中,将“龙年大吉”四字的故事娓娓道来。
考古的严谨认真和开放包容在此相融,有趣又有料的科普,让第一次参与课堂的我们,触摸到了甲骨文的温度。
课堂进入后半程,看着学生个个落笔成型,我们也手痒试了试,但要不写得过细少点霸气、要不写得太粗略显臃肿。
“边想画面边写字,才能写得好。”刚接触甲骨文书法的五年级学生李蔡明骏已有独到见解,沾墨、提笔,一气呵成。在他看来,笔下不仅是横竖笔画,“这是千年前古人对自然的仔细观察,呈现出来的直白象形图画”。
课间:小众兴趣不再冷
“囿于甲骨文的专业,常被称为‘冷门绝学’。”课间,带着我们参观校园之余,项建达说,之所以在瑞安市实验小学引进甲骨文,也是基于“有点在地化资源”。
据项建达介绍,学校与甲骨文渊源颇深——学校创始人孙诒让先生,在学校仅一墙之隔的玉海楼,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研究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传承进校园,于我们而言,是国事,更是家事。”项建达坦言,“传承文化,瞎干肯定不行。”自2017年起,学校就开始与瑞安市甲骨文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师资培训、专业指导;学校负责课程开发、教学及教材编写。
“但也是摸着石子过河,仍在不断调整和精进。”项建达翻开桌上编撰的最新版甲骨文分段识字教材补充道。
“好玩!”对于已参加满两期甲骨文拓展班的五年级学生冯宇彤来说,甲骨文更是一门兴趣、一种乐趣,“就像在玩游戏。”她拿过我的本子,随手在上面边写画边科普:“天空下雨丝,是‘雨’字。雨从丝变点,便成了‘雹’……”
而猜甲骨文的这门游戏,零基础的我们出乎意料地,也能“玩”得八九不离十——摆在学校各处的上弦“月”、峰峦连“山”磁吸,一眼便能认出;给些提示,辨认悬挂着的十二生肖吊牌,也不在话下;稍加解释,更是能现场对着墙上的甲骨文装饰画,通读几句。
“对吧,甲骨文没想象中那么难!”在瑞安市甲骨文学会会长曾定煜的带领下,我们踏进玉海楼的后花园。
那天阳光很好,透过玉海楼阁,在河面上留下跃动的粼粼波光,“就像甲骨文的‘水’——水波旁沾染两片明亮的光斑。”重游孙诒让先生曾经考释甲骨文之地,曾定煜不由感慨,“中国文字连绵不断,几千年前的古文字,稍加提示,普通人也可以直接释读。”在他看来,通晓字的“前世今生”、联系它和其他字的“恩怨情仇”,就能很好地认识并理解甲骨文。
但目前,甲骨文单字4500余个,得到释读的只有1600余个,尚不足一半,“许多文字仍然是古老的疑团。”曾定煜说,一种符号,万千方块,穿越千载,亘古弥新,“学习、传承中华文化,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衷心希望甲骨文队伍能够不断加入新血液,日益壮大。”
课后:进校园并非终点
“在孩子识字的启蒙阶段,通过一部分简单的甲骨文象形字,演示汉字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孩子们明显兴趣更深。”王彩婷作为首批接受培训的语文老师,现已担任瑞安市甲骨文学会副秘书长,“在瑞安市实验小学,甲骨文的教学已经渗透进日常的课堂中。现在,我们要求学校的每个年级每个孩子每个学期,认识30个甲骨文。”
在她看来,一个通过甲骨文认识汉字的孩子,和一个通过拼音认识汉字的孩子,获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前者更有画面感、想象力更丰富。而且,这种理解是连续的,比如“日”,勾勒出太阳圆形的轮廓,中间加一横点。认识“日”,“旦”就很好理解——太阳从地面升起,代表一日之始。
刀笔留痕,甲骨呈奇。在聊天中,我们恍若看见,汉字正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中一路蜿蜒走来,沿用数千年而不衰。甲骨文作为其中分量不轻的一部分,篇章的组合、节奏的变化和线条的律动,皆是美感。
而这件自带美感的事,进其他学校时,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同意甲骨文进校园的学校还是比较少的。”曾定煜说,有相熟的老师曾告诉他,囿于教学压力大,少有老师会选择花费课余精力再去备课、研究甲骨文。
“我们也听到有人说,现在又不用甲骨文了,学习甲骨文是无用之事。但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蕴含中国古老文明,孩子们接触了、知道了,未必不会推开一扇窗。”曾定煜说,“这是件小而美的事情。”
据悉,在各方努力下,如今瑞安市的另外两所学校——侨贸学校、陶山镇中心小学也开始引进甲骨文教学。
“今年寒假校长作业,我们首次尝试以‘我是甲骨文化传承人’为主题,让全校学生说甲骨故事、写甲骨书法、做甲骨文创……特别期待,当孩子的童年遇见文字的童年,碰撞成果会是何样。”项建达笑道。
冬日的瑞安,天尚冷。但暖阳穿过老街,从古树枝丫间洒落,照在瑞安市实验小学的白墙青瓦。三楼甲骨文拓展班的窗台上,摆着一摞被孩子摸得墨迹斑斑的《刘显佑甲骨文集》,旁边一排仙人掌和不知名的花草,迎着阳光,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