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建设高校创新文化,推进高校科技创新更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加快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把建设创新文化作为重要任务,让创新创造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共有行为方式,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离不开精神支撑。对于高校而言,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科学家精神,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引导全体师生尊重创新、崇尚创新、积极探索、主动变革,使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创新蔚然成风。一是营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把创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理念融入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贯穿于师生科研实践各环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将高校打造成为创新高地。二是着力培育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总结优秀的创新案例,加大宣传力度,传递创新精神,引导师生树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观念,鼓励师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三是营造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创新就要敢于承担风险,敢为天下先是战胜风险挑战、实现科技创新特别需要弘扬的品质。要建立允许失败、鼓励冒险的科研机制,倡导学术道德和伦理道德,创造学术民主、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使探索真理、勇攀高峰成为广大师生的普遍价值认同。
积极营造创新友好型制度环境
大力加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要优化高校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持续深化考核评价、科研组织、人才培养等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一是建立鼓励创新创造的组织机制。将创新理念融入学校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将创新精神内化于学校评奖评优、成果奖励等具体工作环节,建立相对灵活、自由、有弹性的创新制度,为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生态。二是建立完善、有效、合理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机制。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突出科研素养评价,突出原创性创新成果产出,突出理论创新重大贡献,突出社会服务重大贡献,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出台面向不同创新过程的多元、灵活、精准的激励措施,全面激发师生创新潜力和积极性。三是建立完善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组织机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研究方向,以重大项目为依托,坚持学术领军人才挂帅,持续培育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探索建立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前沿学科发展方向,精准把握产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式,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实践教学,大力培养高精尖创新人才,打造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建强创新发展支撑体系
通过加强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支持、优化资源配置等,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有力有效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力量,主动对接政府、行业和市场需求,联合开展协同创新。比如,高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开放科研设施和资源,实现科技成果共享和转化,营造良好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二是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方位、全流程的数字校园支撑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在线申报、信息共享,减轻非科研负担,使科研人员从繁琐的填表、报销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创新工作。三是加大对基础学科以及新兴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为学校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促进更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注重成果产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加大创新成果激励力度,形成更加有利于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和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的环境氛围。四是打破“数据孤岛”,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开放、协同、共享为目标,建设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要素跨地区、跨部门流动,降低高校创新成果交易成本,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武 星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