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资一定要掌握的重点, 每年都考, 别再答错

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些必考点,请各位认真阅读记忆一下。

1

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

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3

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向;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4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5

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5.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6

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7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2.直观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量力性原则

8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演示法

4.练习法

5.实验法

6.讨论法

7.参观法

8.读书指导法

9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0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二)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三)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四)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11

四种气质类型

(一)胆汁质:具有很高的兴奋性,行为不均衡,易感情用事。工作、学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二)多血质:

1.外表上活泼好动、不甘寂寞、善于交际;

2.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容易转移,缺乏耐力和毅力;

3.情绪和情感易产生也易改变,体验不深但明显表露在外。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环境。

(三)黏液质:

1.安静稳重、交往适度;

2.反应缓慢、沉默寡言;

3.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

4.注意稳定但难以转移;

5.善于忍耐,沉着坚定;

6.做事不够灵活、因循守旧。

其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

(四)抑郁质:

1.行为孤僻、动作迟缓;

2.多愁善感、体验深刻;

3.情绪不易外露、敏感多疑;

4.情感细腻,善于察觉别人不易发现的细小事物。

其显著特点是敏感、多疑、忧郁。

12 心理辅导途径

1.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开设有关心理辅导活动课;

3.教学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13

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

2.行为塑造法

3.系统脱敏法

4.理性一情绪疗法

5.来访者中心疗法

14 认知过程

1.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联觉、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后像;

2.知觉: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思维:直观动作思路、抽象逻辑思维、具体形象思路、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4.记忆:记忆的分类;遗忘;

5.想象: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6.注意: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起伏、注意的稳定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