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要论对分数的敏感度,最为敏感的当属高三毕业班学生的家长了,毕竟这可是关系孩子前途命运的大考,丝毫马虎不得,所以他们对于孩子成绩的风吹草动都特别紧张。
这不,江苏有一位家长看到上高三的儿子的秋季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后,在网上质疑赋分制不合理,对其孩子不公平。
根据该家长发出来的成绩单,其儿子属于物理类学生,首选科目是物理,再选科目是化学和物理。按原始分算,他的总分是533分,班级排名第一,年级排名在第15名左右;可经过赋分后,他的总分变成了571分,班级排名一下子从第一变成了第4,分数比第一少了9分,年级排名也退到了第22名。
明明原始总分比赋分后的第一名多了18分,怎么赋分后反而少了9分呢?排名也跌了不少。于是这位家长认为赋分制不科学,对孩子不公平。
那么,何为赋分制,为什么会出现赋分后的成绩排名反而下降的情况呢?
高考赋分制是根据考生分数的排名比而非卷面分数计算成绩的一种方式,在实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省份实行。之所以采用赋分制,主要是由于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这4门再选科目的难度差异和考生群体不同,不适合简单地将再选科目原始分相加计入高考总成绩并进行比较,于是引入了赋分制。
也就是说,高考赋分制只适用于选考科目的成绩计算,语数外三门主科的成绩是不采用高考赋分制度计算分数的,即考生最终高考成绩的组成为:语数外原始分+选考科目赋分后成绩。
在等级赋分中,涉及到一个复杂的等级和分数转化过程,一般人很难看得懂。简单来讲,就是按照考生所得的卷面分数进行排名,再对照所在等级区间,然后赋予相应等级的分数。具体的做法是,将赋分的满分设为100分、最低分设为40分,划分为21个赋分等级,每个等级之间相差3分。然后在科目的原始成绩排名中,将前1%的考生赋分为100分、前2%的考生赋分为97分,以此类推。
举个例子,假设一名考生的政治原始分为80分,全省排名1%以内,其经过赋分后其分数就变为100分;而另一名考生的原始分是65分,全省排名37%以内,其最终的等级赋分就是76分。
不难发现,赋分制对偏科生是很不利的,对各科均衡发展的考生却十分友好。因为在赋分制下,你某个选考科目哪怕再优秀,也只能得100分,如果有一个选考科目的成绩排名特别差,赋分只有五六十分,强势科目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相反,各科均衡发展,哪怕每个科目都不是很突出,但是赋分后都能拿80多分,就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
这就要求学生在选科时,尽可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科目组合,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当然,这里的最优科目组合,并不是指原始分数最高的组合,而是综合排名最高的组合。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密切留意自己选考科目的成绩排名,发现排名明显拖后腿的科目,及时想办法填平,并且样本的规模越大越好。因为样本的规模越大,赋分的成绩越接近高考的赋分情况。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