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班主任: 学霸非天生, 班级前5名的孩子, 90%来自这3种家庭

之前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北大数学系读大二的同学,在“天赋和努力哪个重要”这个问题上,他是这样回答的:

“我觉得至少对于高考来说,肯定是努力大过天赋。天赋决定了你有没有机会能考好,努力是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考好。”

后天跟表姐聊起了这个话题,她说,“天赋异禀的孩子,有,但是很少。这一拨人,也许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也能达到他想要的高度。

可是现实中,都是智商100多一点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有的学习好,有的学习差呢?说到底,拼的还是父母。”

表姐在小学做了10年的一线班主任,每学期都要家访、开家长会,经常和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打交道,发现班级前5名的孩子,90%都来自这3种家庭!

1.能够悦纳失败的家庭

成长的本质就是,通过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做不好的事情,直到能做好为止。学习也一样。

可是许多家长看不透。孩子把一件事做好了,他们可以很开心,但是如果没做好,立马就黑下脸来数你一顿。

孩子刚学写字,写得歪歪扭扭,有的写得很大,大到需要两个格子才能装下,我们常常会因为他写得不够好而否定他。

可是事实是,他的手指力量还很弱,需要一遍一遍地写,不断刺激感官,促进神经元连接,等这条神经回路变得粗大了,他控笔能力上来了,才能越写越好。

“有一个男孩,不聪明,甚至可以说有点“笨”,同一个知识点要反复讲几次才明白。

可是他妈妈不觉得是什么大事。每次做错了,哪怕是在同一个问题上反复错几次,第三第四天她也能以轻松的态度去帮助孩子理解。

这个孩子,原来成绩很一般,可是到了四年级,成绩一路飙升,挤到了班级第一,后来还考上了重点中学。”

表姐说起这位妈妈,表示自愧不如。

成人认为“做对”很重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尝试更为重要。

只有不断去尝试,去挑战,才能找到规律,把一件事做好。

学习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不断试错,然后不断优化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悦纳失败,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安心犯错的环境,让孩子在失败中学习,在不足中不断优化,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成长吗?

2.不断迭代认知的家庭

成长型父母,不但会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孩子,在养儿育女上,他们也会不断地迭代自己的认知,为孩子计深远。

因为孩子不会加减法,孩子爸爸明里暗里想要说孩子笨,还说谁年龄比孩子小,人家已经会算了。

我听了觉得不妥。

6岁的孩子,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思维来学习和认知事物的,教他加减法,不应该光问,“5-4=?”,要有具象化的描述,他才知道怎么运算。

“妈妈手里有5颗糖,吃掉4颗,还有多少颗?”

“还有1颗。”

“对了,只有1颗。也就是说5-4=1咯。”

后来连续问了几个问题,孩子几乎全答对了,还会出题目考回我们,说明孩子并不笨。

孩子的思维,一般要到了三年级,才慢慢从具体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

如果我没有提前了解这一点,也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长此以往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笨,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

表姐常说,“教育要走在孩子的前面,才能更好地为孩子铺路。”

当我们把自己的认知提上去,了解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我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重点培养什么了,也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

3.藏书量大的家庭

说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有些父母,虽然从来不说学习有多重要,但是却无时无刻在告诉孩子,学习有多重要。

有大量藏书的家庭,父母必定是爱读书的,家里的学习氛围很好,阅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父母用自己的行动,润物细无声地告诉孩子,阅读是快乐的,是一种享受,因为太习以为常了,孩子哪天不读了反而会感觉少了一点什么。

孩子的学习好不好,关键看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是阅读,而不是学科学习。

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家里的藏书量越大,孩子的成绩越好。

日本的“晨读促进会员会”的一组调查数据也发现,和孩子成绩相关的是在家中的阅读量,而非学校的阅读量

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学霸,首先让他爱上阅读并多看不同种类的书籍。

虽然我家孩子才读幼儿园大班,可是我已经参考中考语文考试的占分比例来规划了,经典儿童文学、小古文、古诗词,以及说明类书籍,在我们家都占有一席之地。大家可以按需求,丰富孩子的图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优秀的背后,离不开父母的托举!

孩子没有想象中的优秀,也别气馁,用善意的目光去信任孩子,用爱去守护孩子,直到他们绽放的那一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