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梁伟: 高校学科应更多“破圈” 培养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未来产业人才|代表委员在这里

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

未来已来,新技术撬动新产业,适应新业态的人才也需要同步成长。高校如何从“需求侧”满足新兴及未来产业人才供给、科技创新需求?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成都市委会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梁伟建议,应加快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设、优化、完善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为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发展、创新人才供给提供支撑。

面向未来产业

高校与产业系统性联动不足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及其结构的合理性、前瞻性直接关系到新兴及未来产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等方面的发展。我国高校迫切需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卫星互联网、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梁伟认为,目前,高校不同学科专业间缺少实质性理论、技术、实践交流与交叉,学科专业间壁垒亟待打破。高校教师多囿于现有教育和学科专业体系,知识与技术体系更新不足,缺乏开展学科交叉与革新的动力,跟不上新兴及未来产业发展步伐。

学科与新兴产业适配性不高,面对新兴及未来产业在人才、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旺盛需求,“新学科新专业”多因起步较晚,在学科体系重构、管理体系重构、能力建设投入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

此外,高校与产业系统性联动不足。新兴及未来产业一线企业与高校间在产学研协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多方面具备很大的合作联动空间,而目前校企类协作联动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主要以小规模散点合作居多,亟待全面“破圈”。

建议: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统筹谋划学科设置目录

对此,梁伟认为,应科学调整专业学科,优化学科体系,全面、科学分析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区域特点、资源禀赋,分层级有序调整学科专业,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统筹谋划学科设置目录,从“需求侧”满足新兴及未来产业人才供给、科技创新需求。

同时,拓展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空间。围绕新兴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充分预留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空间,大胆增设对口新兴及未来产业的一级学科,鼓励高校自主、科学设置二级学科(试点招生)。

此外,还应健全校企联培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企业与高校交流协同,系统深化校企在新兴及未来产业领域的人才联培、科技创新、团队合作、项目研发,推动新型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