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成立虚拟班级——“巅班”,因班级名称特别,引发网友热议,一度登上热搜。
“这个世界越来越癫”……尽管“巅峰的巅,不是疯癫的癫”这一解释显而易见,网友还是为之乐个不停。
对此,清华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回应,“巅班”项目确有其事,实为“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学生设立项目为主要开展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政策空间和育人资源,让学生在有要求、有指导、有监督的情况下,自主成长为有胆识、有基础的创新人才。
欲上巅峰,必经颠覆。如此看来,“巅班”之名不仅言简意赅,还寄托着勇攀高峰的美好寓意。
从有关文件细则来看,“巅班”被给予的自由度和资源倾斜可以说高得非同寻常。在师资上,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会对该班级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在学制上,学生基于颠覆性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产生的创意结项后,可申请一项专设学分,学校会逐步设立基于此的本科生课程证书项目。另外,项目具备阶段性结论或一定成果,经认定后学生可改变成长路径、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意味着什么?针对学生能力与个人素养,必修课程或环节可以被替换,还可以选择深耕,实施本研衔接。要力行“颠覆”的并不只是学生,更是学校。
为了给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保驾护航,学校必须首先进行制度创新,破除行政障碍,破除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程式化、功利化怪圈。唯有如此,学生们还在襁褓期的自主创新探索才不至于碰壁;唯有如此,才可能鼓励更多类似的萌芽诞生、发育,其中才会涌现真正的巅峰探索者。
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越来越强。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颠覆性”的字眼和对有关概念的讨论,也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
“巅”字寄予着美好希望,“癫”字倒也无可畏惧。
“癫”这个字,如今在网络语境中被广泛用于调侃,也因此触发了同音字“巅”和“巅班”的一系列讨论。虽然网友们的说法只是玩笑,但从实际来看,真正触及顶峰的那批人,往往具备着“颠”甚至“癫”的精神力量。这背后或许有另一种因果:正因为拥有敢于颠覆的勇气、状似“癫狂”的执着,他们才得以走上一条非同寻常的道路,并且一路坚持到最后,到达那个寻常人所不能及的高度。
为了“更上一层楼”的追求,至少不能恐惧“颠”或者“癫”的压力和指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指“巅”为“癫”又何妨?时间会证明我们去往的究竟是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