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孩子初中学的挺好的,一上高中就开始掉下来了?
一般来讲的话有三种
第一种,聪明反被聪明误型。
这类学生普遍贪玩,在初一、初二的时候,这类学生的水平在班级里大约处于中等位置,比如是50名学生中的第20名。但那个时候,他其实根本没把别人放在眼里,因为他知道,他还没有发力。就好像操场上跑步有一种人,看着别人奋力奔跑,他却一副轻松的模样,仿佛在说:“等最后我再冲一下,定能超越你们。”
不过中考前的两三个月,他确实憋足了劲,通宵达旦地努力。最后真的就考上了重点高中的普通班或者普通高中。然后进入高中后,他又开始松懈,认为高中知识同样简单,只需稍微努力一下就能迎头赶上。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真正让他感到有压力的是现在,也就是高一下学期的三四月份。因为这个时候,他会发现,原本初中的时候,他只需要侧着耳朵随便听听就能理解的课程,现在好像有点听不懂了。
这时候他的成绩可能会稍微有所下降,但他仍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需要那么努力,等到高三再冲刺也不迟。然而,当高三真正到来时,他却发现自己已经使不上劲了。这种孩子在高考时,往往只能达到二本线上下的水平,例如500分左右,或许高一点点,达到523分,或许低一点点,在460-480分之间。总之就是原本聪明的脑袋,能考一本的实力,却落得只能考二本甚至专科。
显然,这种学生的问题在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付出的判断总是稍有偏差。他总是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应对一切挑战,而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努力和付出。因此,在关键时刻,他往往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导致成绩不尽如人意。
第二种,压力过大型。
是的,有一种情况是许多家长和孩子们都会面临的。那就是,当孩子从小学步入初中,家长们往往会加强管教,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孩子的学业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于是,他们选择将孩子送入那些管理严格的学校,这些学校可能一周只放半天假,或者两周放一天,甚至有的一个月只放两到三天。家长们希望,孩子除了晚上睡觉的时间,其余时间都能被充分利用起来,仿佛是在把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拧干,直到孩子心力交瘁。
这种情况下,孩子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就已经被过度压榨,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倦怠感,对学习的热情被消磨殆尽。即使到了高中,他们也想努力,但内心却充满了无奈和迷茫,感觉这样的日子仿佛永无止境。他们不仅要面对高中的学业压力,还要为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准备,甚至还要思考是否要继续深造。这种压力和迷茫,让他们感到心力交瘁,对学习的倦怠感更加强烈。
而更为严重的是,家长和学校在追求学业成绩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他们过度关注孩子的刷题和应试能力,却忽视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还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更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感到力不从心。
当孩子的心力被透支,脑力又从未得到过真正的训练和塑造时,他们很可能会在高一上学期的12月份前后出现明显的学业下滑。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因为此时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和疲惫,再也无法继续支撑下去。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而不是过度压榨他们的潜力和精力。
第三类,自我崩溃型。
这类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被人家的孩子,就是那种爱学习的好孩子,这类孩子,小学、初中都属于佼佼者,比如说这个在班级里面怎么着也是个前五的一个水平,方方面面都不错,升学的过程当中父母也没有特别操心。父母对他有很好的尊重,学校里面老师也觉得他的悟性不错。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类小孩,在进入高中之后,尤其在高一下学期的时候开始往下掉了呢?
因为智力上的碾压。有句话讲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的脑袋瓜子不错,但你进入了一个更好的环境。你会发现强中更有强中手——你水平高是吧?有的是比你水平更高的。
这个时候他就受不了。以前很优秀,这个时候突然变成了一个普通人。他不知道自己如何脱颖而出了,这个时候这种孩子就开始了对人生的一种反思,总是去思考一些务虚的问题,比如三个终极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然后突然发现自己的存在感没有那么强了,然后这个时候就陷入到人生的迷茫当中去了。人生的话题,一但开始思考,就会进入到了一种没完没了忍不住去想的状态。
所以这个时候,学习成绩就下来了。然后开始进入恶性循环。甚至会出现“伤仲永”的情况。
做父母的,面对第一类小孩,一定要去对他的品质、心性做好一种很好的训练。对于第二类小孩,如果说你小学的时候已经这样压榨了,一定要记得上初高中的时候不要管得那么严,你要记得让孩子课外生活稍微丰富一点,同时在思想意义上多做一些引导。第三类小孩,一定要给这个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就是让他学会精神单纯,不要过多的去思考人生的话题了,要记住现实永远比你想象的更加精彩,让自己勇敢的投入到现实的洪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