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陪诊师这一新兴职业被更多人所熟知,都是谁在选择这样的“陪诊服务”?如何看待这背后的需求?还有哪些发展中的问题亟待解决?一起来看。
陪诊师有无培训,差别在哪里?
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陪诊师不是现在才有的,陪诊行为也已经在社会上广泛存在了,只要有需求,市场就会有供给,不过现在很多从业人员都反映,自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需要正规的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培训。
培训与不培训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陪诊行为其实是一项复杂的活,专业的活,它不是简单陪老人到医院看病,其中也包括对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了解,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把握,对老年人健康的评估,以及对老年风险的管控等,当然也包括诊疗前、诊疗中、诊疗后等等各个流程工作的学习掌握。
如何看待陪诊师的职业空间与行业前景?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陪诊师能否成为“银发经济”或者老龄服务业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觉得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社会化。很多城市中,老年人对陪诊师的陪诊服务有很大需求,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市场化。今天老年人需求是非常多样的,只要有意愿,也能支付费用购买服务,这对于推动养老陪诊走向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产业化。养老陪诊现在还只是从无到有,下一步产业化发展趋势肯定是要从有到大再到强,有序引导的过程很重要。
标准化。任何一种职业的发展、服务的产生,如果没有标准和规范,就很难去监督,就会进入无序发展。
所以,这四个要素能够整体聚集起来,就能推动养老陪诊服务成为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
低收入群体的医疗服务如何更好兜底保障?
北京大学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陆杰华:我觉得对于有陪诊服务需求,但购买力又比较低的这部分老年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政府工作方面。要划定特定的群体,比如我们基本养老服务是有清单的,对低收入、空巢孤寡、特殊困难的家庭,将陪诊服务纳入到普惠性的服务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
医院方面。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使我们的就医能够更加具有可及性、可支付性、便利性、一站式,是对我们未来医疗资源规划配置方面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社区方面。加强对社区养老管家的工作推进,因为养老管家不仅涉及陪诊,还有其他一些服务,对于购买力相对比较低的老年人来说,也要通过这方面更好满足他们对就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