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不懂就问: 留学生考了个C, 是触犯天条了吗? ?

大家都考完final了吗?每到学期的尾巴,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两种留子:门门A/A+,似乎已经是一生优秀的东亚学子基本素养;而拿C甚至挂科的,自动划入水学位不学无术少爷小姐阵营。而夹在中间的,天赋平平但努力的大部分学生,好像被遗忘了。他们也和卷王们一样辛辛苦苦学了整个学期,一节课也没翘过。他们也每次教授office hour都去,却被大佬们问的一个一个拓展问题吓晕,轮到自己的时候,才敢卑微地问一个上课讲过但没听懂的知识点。而故事的结局,也不总是逆袭爽文。而今天,小编给你一次选择普通留学生挂科后命运的机会——在你的选择下,ta会生存下来吗?

“我是一个冒牌货”

今天的NPC,是某top30就读的留子小A。

Imposter syndrome是每个留子多多少少都有的病,得治。但是自从选择了经济和心理双专业专业从top100大学转到top30之后,小A始终觉得自己不是那个想象中的imposter,而确确实实是个冒牌货。

身边大多数同学,别看他们考前鬼哭狼嚎凌晨3点发个直奔一万字的essay的截图或是乱成一锅粥的代码bug,期末的时候照样一溜儿A。

等小A终于在期末一派歌舞升平的社交软件里看到一点儿沮丧的声音,“唉,这学期GPA大爆炸”,点进去一看:

哦,3.9掉到3.87。

但小A的计量经济还有进阶微积分,是真的要挂了啊啊啊啊!

从平时轻轻松松拿第一的top100转到竞争格外激烈的顶尖大学,这里,你说成绩炸了,别人只会认为是从满绩掉了0.00001。

但小A,Test 1 出分70多,test 2学了很久,做题也稍微胸有成竹了一些,结果出分一看,只有50多。靠着平时认真写作业基本都拿满分,小A的均分勉强保持在70左右。

小A都不敢想象自己万一和眼前这群感觉考了3.7就是天塌了的人,说自己有一门课拿了C,他们的下巴会不会掉下来!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可能不是真的,但小A时常觉得自己就是草台班子。潮水一退,就知道谁在裸泳;小A的退潮时刻,就是考试。

小A从小考运就很差。不擅长记背公式的ta,一旦要考试,就每次都会这边漏一个符号,那边算错了,扣来扣去,分就在及格边缘了。

好在当年考AP微积分/微观/宏观的时候,拿到80左右就有5分了;小A又是那种有点小聪明但不多的,考前几天冲一下,连学六七个小时,也能摸到A-。平时作业再认真做做,提前把答案周边对明白,拿一个可以看得过去的分并不难。

当初学经济是因为看中了带了点量化(Quantitative)的内容,将来不管是找工还是读研,都得用上。但谁知道这节课又要学R又要学python,对于完全无基础的小A来说,一整个大崩溃!

前几节课,内容基本都能听懂;到后来,只能能勉强听懂原理,做题却一片空白;再到完全一点儿听不懂,一上课就神游。

作业还好对付,有笔记、有可以无限问问题的Office Hours,再不济还有GPT老师。但一考试,无论小A熬几个凌晨三四点,东西就是不进脑子。

为了期末考试, 小A整天从图书馆从早坐到晚,把PPT、课本、练习题里提到的东西拼命塞进脑子,连心理专业课的好几次reading都没看完,导致本来轻松满分的小quiz也丢掉了几分。

但学习不擅长的东西,小A注意力很难集中,效率也很低下,一翻开资料,大脑就开始抗拒地尖叫;结果就是做出来一两道题就得花一天。时间总是不够。

小A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心理学里的“习得性无助”——一次次撞墙,一次次无功而返,最后,看着眼前的墙都觉得心无波澜了。

也许自己一开始就不是这块料。

“学霸”人设,崩塌了

说起来,小A其实不介意自己成为混吃等死的学术废柴的。小A真正担心的是,自己原本在父母教授眼里精心打造起来的学霸形象彻底稀碎。

比起大大方方不学无术整天Party蹦迪网红最后也能pass的混子们,小A这种看似整天头悬梁锥刺股,整天搞学习没社交,最后憋出一个C的留子,才是可悲。

小A一直把自己划在“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的阵营,也学着卷王们,平时上课坐第一排、积极发言、主动和教授询问research机会;但这一切“表面功夫”,都在出成绩的那一刻破碎。

如果光靠努力就能拿到想要的结果的话,天赋这玩意大概就不存在了。当小A还在为project里的一个简单的code反复拷问GPT的时候,班里其他同学早已提前两三天写完,在做最后的检查;小A还背不下来概念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它们灵活用在定理证明的满分essay里了。

连用“这节课太难了大家都考得很烂”来开脱的借口,都站不住脚:这是高阶专业课,大多数学生都是身经百战本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因而平时考试,大家平均分都能到80+,很高的95/96的分也有。

简而言之:纯纯是因为自己菜。

眼看着C已经无可避免,小A最近的社交软件搜索记录都是:“美本拿了C怎么办”、“留学生专业课挂科会有影响吗”、“GPA3.5还能申研”吗......

刷了几百条评论,小A得出结论:得了C就是触犯天条,基本不可能申研,也找不着工作。

眼下焦虑的小A,应该怎么做呢?你的选择,可能决定了ta接下来的走向——

你是选择:

A. 放平心态,摆烂到底B. 及时止损,drop掉专业C. 从头来过,明年retake

Option 1: 我就烂!

知道无论怎么也救不回来这门课的成绩之后,小A索性摆了。大一的时候ta会为了一门A-要drop掉一门课,现在看到期末出分C-过了就欢呼雀跃。

精神状态确实好了一些,但小A的GPA也迎来了更加惨烈的崩盘。上课已经是去了也白去的状态:越来越多不会的让小A上课成了聋子+瞎子+哑巴。

摆烂是会有惯性的。刚开始,只是一门课的东西学不进去;后来,连专业课的内容,小A也一点兴趣也提不起来了。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有什么用,一门过不了还是寄。

小A的canvas上,C和D的比例越来越高;后来在小A又一天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空空地刷短视频时,一条邮件进来:是来自学校Dean的警告,如果期末前还不把分提上了,可能会被退学!

小A还不敢把这一切告诉父母;当年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怎么就这样烂掉了呢?

Option 2: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小A的final发挥的非常正常,60分,低空飞过。看着成绩一排A里那个扎眼的C-, 小A越想越不是滋味。

自己真的热爱经济吗?一想到哪怕申到梦校的grad school还要上很多很多这样的经济课,小A就心脏骤停。这样下去,这个学ta是一点也不想留了;小A现在晚上做噩梦都是考经济没及格。

是的,身边学经济的大家从大一就学完了纯数,有当过RA的经历,成绩全A已经是标配,毕业后人均年薪$100k,但这和连及格都困难的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学到现在差不多微观宏观的经济都接触过一点了,不管哪个,看到相关内容都会产生生理性的厌恶——自己和这个专业就是八字不合。

在和经济教授还有advisor好好商量过后,小A决定drop掉经济这个专业——为了救GPA,也为了自救。

后来小A心理的本专业稳稳地拿了3.9的GPA,drop掉的课因为学校的政策,在成绩单上也是看不到的。凭着这个成绩,小A顺利拿下了某藤校心理咨询硕士的项目,准备开始下一段旅程了。

Option 3: 脱掉好学生的“长衫”

拿到C之后,小A冷静地分析了一下自己不及格的原因,无非是这学期操心的事儿太多了。

小A当着学校几个社团的负责人,还自己做着一个创业的活动,还在教授的一个心理lab里打工,每天睁开眼就得给脑子里的待办事项排序,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好好儿学经济。

小A还是确定要学经济的,也没有放弃自己以后要考PhD,留校做教授的打算。

在拿到C之前,小A一直拧巴于“好学生”的脸面,怎么也不愿意厚起脸皮加入班里国人的图书馆学习小组,或是诚实地告诉教授自己对这门课的担心。重修更不用说了,那不是学渣才干的事儿嘛!

但是现在都这样了,也没什么面子可以丢了。小A查了一圈,发现这个C确实对以后申研影响很大。和教授约了个OA促膝长谈;教授告诉小A,自己看见了小A的挣扎和努力,也很开心小A愿意和自己敞开心扉聊聊,让ta更了解小A的困境。

教授建议小A重新明年重新上一遍;到时候的分数会完全取代今年的成绩。教授还给了小A很多资料和习题,让ta假期的时候可以以前准备起来。

小A忙不迭道谢。教授拍了拍ta的肩膀,说,你是个好孩子,不要让这一次的成绩决定你。

小A用力点头,觉得眼睛要尿尿了。

在暑假把资料都啃完之后,下个学期,小A一路挣扎上了B+。虽然不比大佬,但小A已经很满足了。一步步来,虽然慢点,但总是会到终点的。

写在最后

其实在美本拿高GPA,真的很有挑战性!不少课只有不到10%甚至5%的人能拿A;而晒出来的那一片片4.0,可能是因为真的努力,也有可能是因为教授给分宽松,课程简单,学的专业不同......

在“沉默的大多数”里的留子,尤其是学工科和转码的,或许拿C,才是更常见的经历。

总之,在自己已经很挣扎的情况下,对比只会让情况更糟。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拿C还是挂科,请大家千万不要放弃。一个C或者F不会影响你整个学术表现,而且,总是有别的方法可以证明的:GRE考高点,多发表几篇paper,和教授有research经历......

虽然努力不能让大家拿到完美的分数,但至少不至于全盘崩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