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C刊论文“现象”研究的八种问题情境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C刊论文“现象”研究的八种问题情境

刘小华

在《C刊论文“现象”研究的七种问题情境》一文中,我们初步提炼出论文写作可以研究的七个现象,分别是消极型/破坏型现象、超常现象、辩证型现象、新兴现象、失衡现象、“游离”现象、“过山车”现象。本次,我们继续围绕核心期刊论文又提炼出八种问题情境。接下来,为大家一一介绍。

一、超越常识

超越常识,说的是与常识不符但与事实相符的现象。与之前推文提到的“超常现象”不同,“超越常识”这类现象不一定高大上,它的属性重点在于“反常识”。此类现象在实际表述时,往往使用具有对比意味的字词。

比如《宋朝腹地“郡县无城”与“小城大市”现象研究》(《史林》2021年第4期),郡县郡县,县就是城,可这里却在研究“郡县无城”,“县就是城”跟“郡县无城”形成反差;大就是大,小就是大,可这里却在研究“小城大市”,“小”和“大”形成反差。再如《晚清内地华洋诉讼中的“华强洋弱”现象——以巴县档案为对象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一说起晚清,人们想到的往往是“风雨飘摇”“积贫积弱”,可该选题研究的是“华强洋弱”。“华强洋弱”这一表述,一方面与晚晴“风雨飘摇”“积贫积弱”的刻板印象形成反差,另一方面“华”与“洋”、“强”与“弱”等用词也存在对比关系。

形式上的字词对仗,可以营造反差、超越常识。有时,“现象”的表述也可以不那么规整。比如《中国山区耕地零租金流转现象及其解释》(《地理研究》2023年第8期)里的“零租金流转”,没有直接使用对立的字词,但也营造出了“反差”,并超越了常识。土地流转都涉及金钱交易,只不过这里的金额是零,相当于免费。另外,土地流转原本需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但在一些山区出于人情关系而零租金转让,这也反映出传统与现代的反差。

二、实然与应然的矛盾

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说的是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它与之前总结的“消极型/破坏型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它们都与“理想预期”有差距。区别体现在,“消极型/破坏型现象”特指那些只有消极意义、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社会现象,而“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则不一定只有消极意义,不一定全是不占理的事情。

比如《三孩政策下青年低生育现象的成因及破解策略》(《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3期),国家希望全社会多生育,而现实中的年轻人生育欲望并不高。青年“低生育”的现实与国家“鼓励生育”的愿景存在差距,这就是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尽管存在差距、不及预期,却不能直接说“低生育”就应当被谴责,就应当被视为完全消极的事情。类似的问题,还有《殡葬改革中的公众“消极响应”现象研究——基于动员过程的跟踪分析》(《公共性行政评论》2020年第6期)。这里的应然是“公众应积极响应殡葬改革”,实然是“公众消极响应”。虽然标题里带着“消极”,但我们同样不能直接把公众的上述反应视为“完全不合理”的消极一面。

三、反向思考,抓取问题的另一面

“反向思考,抓取问题的另一面”说的是利用反向思维,从不同于已知问题的另一面出发,去发现其他现象。这一点,与之前总结的“辩证型现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体现在,二者都使用了反向思维。区别体现在,“辩证型现象”强调现象本身的对立,即要么同时研究相对立的两个对象,要么从存在对立关系的对象中二选一进行研究。而“反向思考,抓取问题的另一面”则不强调对立,它只是借助已知问题并将其排除,然后从剩下的那些份额里面确定自己要研究的现象。而最终选择的这个现象与已知问题所研究的现象,不一定是对立关系。

比如《瘦身翻译现象多维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聚焦“瘦身翻译”现象。它是根据“丰厚翻译”而提出的。“丰厚翻译”强调,如何在准确而完整地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增添释义、补充说明等可见形式,缩小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语境视差,减少源语文化给译语读者造成的陌生感,增强译文可读性。与前者不同,“瘦身翻译”则在译文中略去部分原文成分或信息,以达到处理赘余信息的目的。虽然从字面上看,“丰厚”与“瘦身”是一对反义词,但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在同一篇译文中可以同时存在“丰厚翻译”和“瘦身翻译”,二者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四、寻常现象的新场景

“寻常现象的新场景”说的是,“现象”的本质虽然相似,但因出现了新场景,使得特定现象获得了新意义,由此与以往的同类现象区别开来,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新现象。

比如,《“啃老”与“孝道”:青年与父母经济帮助关系中的数字反哺获得现象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22年第5期)。无论是“啃老”“孝道”还是“家庭代际经济关系”,这些现象都是老生常谈,并不新鲜。但该选题的亮点在于“数字反哺”,也就是它立足“数字社会”这一新场景,研究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双向经济关系如何影响代际双方的数字能动性及数字反哺行为。这就与以往论文所研究的“代际”现象区别开来,发现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五、消极现象的积极理解

“消极现象的积极理解”指的是,针对以往那些持负面评价的现象,我们对其做出积极理解,从新视角对那些旧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比如《“装富产业链”现象的另类正义实践——“上海名媛群”的空间社会学观察》(《当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年轻人想方设法把自己包装成“白富美”“高富帅”。面对这种“装富”现象,人们的直观反应往往是这些人太虚荣,需要批判他们。也就是,把“装富”视为一种消极现象。但是,“装富”现象有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装富”的年轻人有没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实际上是有的。青年婚恋市场是一种分化的社会空间,出身卑微的年轻人在婚恋市场上不占优势,于是借由“拼单”和“共享”的方式打造“名媛”和“高富帅”人设,以参与争夺婚恋资源。他们的做法虽然属于灰色操作,但也反映出婚恋市场选择机会和权利存在不公的一面。

六、夹缝间的中间态及态势转化

“夹缝间的中间态及态势转化”说的是,研究对象活跃在多个平行世界,其生存边界并不固定在一个世界。受其影响,该对象自身属性也可能超越其原来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原有属性,而呈现出属性融合的转化态势。

比如《城乡两栖: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家庭发展的策略性实践——基于“两栖”老人现象的讨论》(《兰州学刊》2022年第4期),农民之所以是农民,是因为他们的“根”在农村。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进城以及实现社会流动成为农民家庭的发展目标。相比城市的原住民,农村家庭在城市扎根面临更多困难,于是出现城乡“两栖”老人现象,他们夹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为家庭目标转型而承担代际分工使命。这就是一种中间态。再如《视频网站的“剧场化”:现象、优势与困境》(《中国电视》2023年第7期),原本视频网站是视频网站,剧场是剧场,但现在却出现了视频网站“剧场化”现象。除了对引进和产出剧集定位进行整体把控,网络剧场模式还能更好整合已有视频内容,形成风格化定位,使剧集的播出效应不再局限于视频平台内部,而能直达垂直观众群并实现深层互动,从而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视频网站”与“剧场”的边界,二者出现融合态势。该选题关注的正是这一现象。

七、掐“头”去“尾”的关键群体

这一条说的是,原本稀松平常的现象,因为其关联的群体具有代表性,而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这里的掐“头”去“尾”,不是指不要“头”,也不要“尾”。恰恰相反,它是指重点关注“头”和“尾”,关注这些“靠边”的群体,而不关注那些“深处核心”的群体。

比如,《大一现象:从本科成绩单看一年级课程设置》(《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和《大四现象:从本科成绩单看四年级课程设置》(《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分别关注“大一现象”和“大四现象”。这两个选题研究的“课程设置”,本身并无新意,但因为选题把“课程设置”跟大一学生、大四学生联系在一起,这才凸显出上述现象的重要性。大学生入学第一年可能不适应大学生活,所以需要在课程设置上精心安排,使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而大学第四年是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对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课程设置”很重要。再如,数字成瘾等现象也不新鲜,但《农村未成年人数字成瘾现象:来自H省农村的调查》(《情报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3期)之所以选题有亮点,就是因为作者关注的是农村未成年人的数字成瘾。假如关注的是城市未成年人数字成瘾,可能同样的现象就没有那么厚重。

八、自带流量的争议话题

话题有争议,自然会产生多种声音,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接下来我们直接呈现相关范文案例。

比如《近代早期英国瘟疫史上的屠犬现象新探》(《外国问题研究》2022年第1期),关注的是“屠狗”现象。不仅现在“屠狗”有争议,在过去也有争议。不仅国内有争议,在国外也有争议。犬在被定义为人类的亲密伙伴前,曾经历过其自身形象的神化和污名化过程。正因为“屠狗”长期以来都有争议,所以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再如《论文史类图书出版的“极简化”现象》(《中国编辑》2021年第1期),图书出版“极简化”是伴随大众阅读碎片化而呈现的一种出版现象。但是“阅读碎片化”本身就有争议,与之相伴的图书出版“极简化”现象也难逃争议,需要做出厘清。

九、小结

以上便是运用“现象”开展论文选题的八种问题情境。截止到现在,我们已经先后提炼出十五种跟“现象”相关的问题情境。但是,即便写到现在,仍然不能说这十五种问题情境就是“现象”问题的全部。它们还需要继续提炼,甚至部分问题情境可能还需要兼并。“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是研究问题的形态之一,反复提炼“现象”问题情境,其目的就在于发现“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的更多形态。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4.5.1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