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极目锐评∣17岁中专生姜萍火了, 说明衡量人才不能都用一把尺子

6月15日,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发文谈姜萍,称人们不吝于对姜萍的褒奖,不单纯是由于她在竞赛中取得佳绩,更多的或许是基于她活成了自由生命的美好样子:有勇气,有热爱,有蓬勃的生命力,愿意为热爱的东西不计所得地付出与坚持,突破社会所施加的各种无形枷锁。

一般来说,一场全球赛事,人们习惯性会关注谁摘金、谁夺银,而这回,关注的焦点全在这个第12名的17岁中专生女孩身上。据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公布的决赛名单,姜萍以第十二名的成绩晋级。在一场平均年龄22岁的大赛上,一个17岁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女孩能够挺进决赛,显得格外亮眼。热爱能抵万难。有人说,是天赋成就了她,有人说是天赋和勤奋成就了她,也有人说是天赋、勤奋和伯乐成就了她。可以说,天道酬勤的好苗子,有慧眼识珠的老师,有广纳贤才的舞台,缺一不可。

从劳教授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排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位小女孩身上绽放的精神、传递的品格——那份咬牙坚持的韧劲,那份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那份敢于不随大流的魄力。绽放的生命是美丽的,是充满希望的。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决心,有勇气,我们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这也说明,筛选人才不能用一把尺子,不能用刻板模式来设限。过去,可能有些有形无形的条条框框,掐断了很多原本可以吐露芳香的花,磨灭了很多原本可以独树一帜的光。不公和偏见,不仅让那些偏才怪才被隐没,也让那些筛选出来的人难免显得千篇一律,少了些个性和创造。

允许一切发生,允许各类人才充分涌流,就要有一个包容宽松的社会生态。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人才评价体系就是关键因素。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体系,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识别水平。“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意味着,人才不是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物件,不需要一样粗细,也不能指望像“筛筛子”般一股脑“筛”出来。

“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指的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破”与“立”。“破”,就是打破简单化、机械化、公式化的评价标准,淡化固有标签。“立”,就是尊重科学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体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对特殊人才敞开绿色通道,“姜萍们”才会都有机会迎接生命的庆典,都有可能收到社会的赞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