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被困"直播间的大学生 如何走出"流量泥潭"?

近年来,直播发展迅速,俨然成为热门行业。学生作为“弄潮儿”,积极拥抱“互联网”。然而,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近日,大学生直播乱象再次引发多方关注。

记者统计发现,在某平台,一晚上至少有上百名以寝室为背景进行直播的大学生主播。一名定位在某高校的主播,直播间名称是“女大学生挣学费”,直播内容是在寝室里吃饭,找话题和网友聊天,并索要礼物。除了寝室,这些直播地点有的在教室、有的在校园。然而,记者统计了某平台当晚直播的50多名大学生的关注度,基本没有过千,其中有一半大学生主播的关注量只有两位数。

大学生“触网”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学生直播不分时段和场合,校园成了“大秀场”,甚至侵犯到了其他学子的宿舍空间和休息时间,让直播成为了一种打扰,还涉嫌侵犯同学、教师的肖像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的问题。

还有大学生直播涉嫌违规低俗内容,如有大学生主播在直播时出现“擦边球”性质的言语、动作等行为。在各个社交平台上,一些直播间的名称往往带有“女大学生”“女生宿舍”等一些暗示的字眼,还有部分主播将宿舍布置出朦胧隐约的氛围感,在深夜和凌晨直播。

此外,打着“大学生”等标签进行直播引流带货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些直播间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泛,有“跳舞”的,有“整活”的,有“陪玩”的,还有“卖货”的。“女大学生”只是个标签,都是用来包装主播增加人气的,有人气才能有更多礼物和收益。部分直播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背后都有公司。有律师指出,这样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

除了这些乱象,还有大学生表示,自己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本来自己是在社交平台看到直播机构的招聘帖,想着做兼职赚取零花钱,没想到直播了一段时间之后,非但拿不到底薪,还被与机构签订的合同"套牢"。

一个月26天,一天播足6小时,这样的超长直播时长要求在MCN机构(专门为网络视频创作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与主播的合同中很常见。对于要兼顾学业的大学生们而言,根本熬不住。停播以后就会被机构发催告函,有的主播放弃这一行则将面临高额索赔。此外,MCN机构与大学生主播签订的往往是格式合同,或者签订直播合作协议而非劳动合同,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为大学生提供底薪和福利。

一名大学生主播表示,打算合约到期就立马停播,因为做主播以来,白天上课晚上直播,每天都在熬夜,人早已疲惫不堪。自加入MCN机构后,每个月要播够100个小时,直播内容包括和粉丝闲聊、PK,因为直播PK就会有人打赏,有人打赏公司就会有分成。直播PK中,如果自己输了就得做100个上下蹲,感觉没有尊严,情绪非常崩溃。另一名大学生主播也表示,她每天主要的工作是让直播间刷礼物的粉丝“开心”,精心设计话术,支撑自己的动力就是每月5000元的底薪,没想到,钱没拿到,自己的学业反而一落千丈。

大学生加入直播“大军”原因很多。

首先,确实存在一部分真实的大学生主播,他们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介校园文化、进行创业和公益助农等,让人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也有学生表示,就是想赚取零花钱;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就是想在毕业前尝试一下直播行业,日后就业多一条选择。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加上有些学生自我约束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大学生主播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流量的泥潭”。

如何净化大学生与社会的“链接通道”,让大学生直播成为有价值的内容出口?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看来,直播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它本身并无对错。有些学生想为今后从事自媒体或直播行业打基础,有些学生想通过直播的方式给自己带来一些经济收益,减轻家庭负担,有些仅仅是尝新尝鲜,这本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现在部分大学生直播渐渐“走偏”,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毕竟仍处于校园之中,很容易被“唯流量论”和诱惑所误导;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因法律知识、社会经验不足,很容易与机构、平台签约后陷入纠纷,被“围困”在直播间。

张志安表示,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承担起教育和引导责任,帮助学生平衡学业与直播的关系。平台、机构、监管部门等相关方则要采取更多行动,加强直播准入资质,清理直播行业中的不良、不法现象。特别是针对打赏等商业行为、内容低俗的直播,以及一些主播的“擦边球”行为,通过人工审核和智能技术等手段,加大拦截和处罚力度。而对大学生来说,可以把直播作为培养个人能力的一种途径,但要意识到,现阶段学业仍是主业,而直播间也是展现个人的数字名片和数字标签,要认真审视自己的直播内容,不能着眼于短期效益或流量。面对一些机构的诱惑,更要有一定的警惕,谨防“走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