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小舍得》里的“教育焦虑”: 我们的孩子, 为什么没资格休息?

每一代的中国孩子都是不同的,但是“教育内卷”却滋生在他们的心里,顽固地生根发芽,折磨和碾压着他们尚显稚嫩和柔弱的肩膀。

为了前途和未来,为了中考和高考,我们的孩子就像是蒙上眼睛绕着磨盘打转的骡子,在日复一日地背书、刷题和考试中,眼神涣散、面容呆滞,仿佛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读书学习,来到这个家庭和学校,就是为了替父母和老师实现他们当年从未完成的夙愿。

我们的孩子,不断地熬夜、努力和拼搏,整天从早到晚、没日没夜地浸泡在书山学海中,所孜孜以求的,就是那一张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可是全国中小学生和家长都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毕竟国内的高等院校就那么多,咱们扳着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不管你是天才学霸,还是父母眼里的心肝宝贝,想要上名校、读清北,你就必须在学习成绩上出类拔萃、独占鳌头才行。

没资格休息。

《小舍得》里,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可以说是当代“鸡娃”家长的代表:

孩子喝饮料,她说“喝饮料会发胖,肥胖影响智力发育”;

孩子玩手机,她说“玩手机损害视力,还容易上瘾”。

但是试问当今时代,有哪个父母完全不喝饮料、不玩手机,为什么成年人可以心安理得地放松娱乐,孩子就要像个机器人似的,没日没夜地勤学苦读。

难道我们的孩子,学习完连10分钟的休息时间,都没资格拥有?

为了孩子好。

在众多中国式“鸡娃”里,最“骇人听闻”的,就是前段时间里莫名离世的“张一得”。按理说,他的网红父亲“得爹”对他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让我们听来都有些可怕。

比如“得爹”为了记录孩子的成长,曾编写了《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父子》和《一得他爹的童话故事》两本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本“童话故事”一共有2001个字,包含11种动物角色,7个章节,正好寓意着孩子张一得的生日,也就是2001年11月7日。

在20年间,“得爹”用坏了5部相机,为孩子拍了20万张生活成长照。

但是,如此迫切、急切和倾尽全力的父爱,只会让孩子感觉沉重和压抑,甚至无法呼吸。

所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不管是责任权利,还是期待要求,都应该是温和、平衡和协调的,如果作为父母,过于拼命、舍得和盲目地付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

这样的爱,太可怕。

学习即正确。

从《小别离》、《小欢喜》,再到如今热播的《小舍得》,道尽了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

蒋欣饰演的田雨岚有句名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习千万不能放松”。可以说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我们的孩子始终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重压力下,不得不更加激烈地竞争、拼命和奋斗,才能“多考一分,超过千人”。

就像是我们在剧场里看电影,本来视野和效果都差不多,但如果前排的观众站起来鼓掌喝彩,后排的观众为了看清楚大屏幕上的影像,就不得不依次站起来,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大家都得站起来,踮着脚尖,拼尽全力,却再也无法回到一开始,每个人都可以放松心态,喝着饮料、嗑着瓜子来看电影的处境。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中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考中做了更多的测试和真题,但是在高考中还是成绩不理想,需要复读?

为什么江苏、河北和河南的孩子,平均睡眠少于8小时,高中三年没有一天懈怠和偷懒,每天都要学习十几个小时,连吃饭睡觉都要小步快跑地赶时间,最后却排名靠后,考不上一所好大学?

这,就是“教育内卷化”。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的“教育焦虑”更是随处可见。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孩子的每一次升学都牵动着“鸡娃”父母的心,从兴趣班到学区房,从中考到高考,每个孩子都被父母的盲目期待和焦虑心态驱使着,“层层加码”地缩短吃饭、睡觉和休息的时间,增加读书、学习和做题的时间。

但是没办法,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没法“拼爹”,只能拼学习;不是学霸,只能靠努力。

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最难满足的,就是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