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因为给一本书打差评, 大学生成“失足青年”, 不得不写公开道歉信

你们看完电影和书,有没有在豆瓣上打过差评?

网购的东西,不合心意,质量差时有没有打过差评?

我个人很少打差评,因为我这人有点烂好人,总想着大家都不容易,每每手下留情。

但是假如今天有人告诉我:“你不可以打差评,否则后果很严重。”时,那我可能连好评都不想打了。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如果不允许打一星两星,那么四星五星也就没有了意义。然而这种事,毕竟还是发生了。

最近某大学生自己掏钱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休战》,读完他发现可读性比较差,就打了个2星,写了这么一段评价: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原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这个大学生自己是读西班牙语专业的,可能还看过原作,如此点评一点也不过分。这里解释一下“机翻”,就是机器翻译的意思,现在的AI翻译已经很牛了,机器翻译的东西,读懂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文学性就不能奢求了。

这个孩子说机翻痕迹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好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机翻至少能做到“信”,也就是忠于原著。译者韩某的水平,估计和机器差不多,也就只能做到“信”而已。

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给这本书打了个低分,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原作可能是他心目中的白月光,翻译得“七窍通了六窍”,会让其他读者质疑原作者的水平。

话又说回来,即便读者不是西语科班出身,只因心血来潮,买了本书,一读之下,大失所望:翻译太直白了,词词对应,以至于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读了半天,看了个寂寞,也完全有权给书打个差评,说一句:这翻译水平不行,跟机翻似的。

没成想这一个差评,可捅了马蜂窝了。

先是作者手捧玻璃心,发帖说:你可以说我翻得不好,但是你不能说我机翻,你这是人身攻击,嘤嘤嘤,我太受伤了。

接着又有译者的朋友,《世界文学》编辑汪某,站出来说:韩某我认识,她绝不是用机翻来赚钱的人。

到此为止都还是网上打打口水战,文人的老花头了,不足为奇。

奇的是又冒出一个杨某,不但人肉出了评论者的身份,而且一封举报信写给了当事大学生高某的导师。

太长不看,总结一下举报信的大意:你学生污蔑我朋友啦!你们老师就是这么教学生的?为了拯救“失足青年”,你必须让学生在豆瓣上公开给我朋友道歉!

然后这孩子就真的删掉了评论,留下这么一个《致歉声明》。

这份《致歉声明》,让网友大为不忿,纷纷自发给书打起了一星。译者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休战》会给她翻译成了《引战》。

事情闹大后,前面为译者韩某站台的《世界文学》编辑汪某,为了“以示清白”还专门贴了自己和大学生高某的导师的聊天记录:

大意就是学生导师服软,找汪某从中调停。但是汪某表示“某不舒服,不想理你。”

堂堂导师,为何如此放低身段?

主要还是《世界文学》这个杂志不是一般的牛,可以决定学术期刊能不能发表。得罪了他家编辑,今后这孩子在翻译圈就混不下去了。老师如果不出头,做主让学生道歉,说不得他的其他学生也要被穿小鞋,那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整个事件,都透着那么一股荒谬。

好比你网购了一件东西,发现质量低劣,打了个差评。结果店主不但打电话来骂你,还人肉到你的工作单位,联系到你领导的甲方,转告你领导,必须公开给店家道歉。

领导本来不想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一想到得罪了甲方,以后还要不要订单啦?只好挥泪斩马谡,丢了你这小卒子,让你在道歉和走人之间做一个选择。

网友都说这是学阀抱团,是学术圈乱象。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党同伐异的趋势越演越烈,这和身份、圈子不完全相关,这是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就是:你不可以和我(以及我的朋友)意见不同,你不可以反对我(以及我的朋友),如果你不能站在我(以及我的朋友)这边,那你最好滚一边去,自动消失,永远不要让我(以及我的朋友)看见。

这种逻辑可能和当前流行的信息茧房以及各种算法有关,软件们已经进化得特别智能,只推送人们喜欢的内容和观点,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凡是和我想法相悖的,都是少数派,都不可理喻。

信息茧房,让人变得越来越膨胀。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人喜欢养猫,软件就一直给他推送和猫相关的内容,让他觉得养宠就应该要养猫。偶然在路上被他瞧见一个遛狗的,他一概斜目视之,认为对方不正常,甚至无端举报人家。

就像这个译者的两个朋友,周围都是奉承他们的,以及和他们一派的学者,当他们陡然之间遇到一个敢给“自己人”打差评的圈内人,就一口咬定对方是“失足青年”,要求对方师长对其“严加管教”。

这是何等地自大。

这种“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新型“碰瓷”:不管对方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有没有伤害到自己,只要让自己觉得不爽,就要想办法把对方干掉。

比如广受男性差评的杨笠,之前就被举报过好多次了。某些男士觉得受到了冒犯,反唇相讥,还抵制杨笠代言的英特尔品牌,这也就罢了,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人家去代言卫生巾,也招你们,惹你们了?

非要宝洁把杨笠撤下来,这就属于看不惯你,不管你做的事和我有没有关系,我就是要代表月经消灭你。

再比如《吐槽大会》,不过是对篮球吐槽得狠了一点,撕掉了某些人的遮羞布,就一整期节目被咔嚓掉,以至于后一期吐槽显得如此索然无味。

对某些人来说,无论让他不开心的东西能让别人多开心,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消失掉就好了。

现在,这种可怕的思维正在悄无声息地向各个领域蔓延。

我们不能再保持缄默了!

如果一个小小的豆瓣差评都容不下,那以后电影不好看,游戏不好玩的时候,还让不让人说话了?

记着犹太人纪念碑上那句话:当他们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吭声,他们抓天主教时,我依然没吭声,有一天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再为我发声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