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央视点名! 80后“中科院博士小作文”看哭7亿人: 在人间, 谁活着不是一场荆棘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

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

这两天,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走红了。

全文不过1090字,却字字珠玑,跳动着少年奋斗魂。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官方微博发布这篇论文,名为《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是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工学博士黄国平,目前就职腾讯。

出于好奇,我认真地读了这篇致谢,顺便扒了一下他的过往,1分钟破防。

01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12岁,黄国平的母亲离开了家,父亲也终日不在家。17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去世,一直照顾自己的外婆也因病去世,留下一只梅花狗,不知何时也跑掉了。

就连自己的计算机启蒙恩师和师母,也匆匆离世,没能亲眼看到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命运似乎从来没有眷顾过这个孩子,年纪轻轻就要经历至亲相继离开的痛苦。

贫穷和苦难足以夺走一个人所有的斗志,何况是生离死别。

可哪怕这样,他依旧能从恶劣的成长环境中感受到幸福和希望 —— 读书。

挑灯夜读是很多人记忆中的痛苦,却是他一天里最开心的事。

为了把书念下去,高中自己挣钱,抓黄鳝、钓大鱼、养猪崽、租水牛。

被狗和蛇追过,黄鳝被父亲偷走过,欠学费被叫出去过,夏天光着脚在滚烫的路走过,冬天穿着旧衣服冻疯过……

这些都可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哪怕这样,他依旧坚持走了下去。

支撑他的或许是每次主席台领的奖学金,或许是那渐满的奖状墙。

这只是致谢里我们能读到的东西,现实里的那些风浪,比文字的多很多。

2012年,黄国平发表了一篇博客:在上面分享了「我为什么读研」。

越过千山万水,高考没有如愿考上想读的大学。复读时,还遇上了地震,延考。报志愿时,为了计算机梦,最后选了一本最后志愿,上了西南大学。

大学依旧很辛苦,但拿了两年国家奖学金,参加了9次数学建模比赛,拿过一等奖。最后确定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重实验室硕博连读。

而如今的黄国平,已就职腾讯,在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担任高级研究员。

这是一个不经意间就能点燃很多年轻人的故事。

就像知乎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中说的一样:

这个故事注定没有华丽的场面,也不需要做作的旁白,一个山区孩子、念书、走出大山、藏着计算机梦,念到博士,进入中国顶级大厂,从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行业。

过程中,无所谓高光不高光,只是一路的努力、踏实,再到某个节点,自然而然,鱼跃龙门。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

“从矩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学、仪陇县中学、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自己快扛不下去了。

这一路,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02

一人一狗一破车,还有一傻弟

可他说“往前看”

有人可能会说,只是因为博士最终过上了光鲜亮丽的人生,人们才会觉得这个故事充满力量。

我也曾结果论思维,觉得人生没到达某种如意程度,苦难就是苦难,此刻就是失败,直到看到最近一个大爷上了热搜,才明白一些事。

这是《谭谈交通》2011年的节目,节目中,一位运送木材的大爷坎坷经历让人唏嘘。

他父母双亡,大哥去世,妻儿早逝,只有患智力障碍的弟弟和一条老狗陪着他。

可哪怕是这样,大爷依旧充满正能量,自力更生,还给弟弟买了保险。

节目最后,谭警官表示,“他让我们相信生命中有光,那一句‘往前看’,至今都让我感受到活着的力量。”

如今,10年过去了,大家都好奇大爷现在怎样了。

最近,谭警官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这位大爷。

现在的大爷,年过六旬,有了老婆,生了女儿,也有瓦遮头,靠捡废品自力更生养活家人。

采访中,大爷依旧是那个非常有斗志的模样,他说,他是那片区域里最贫穷的人家,但是他坚持不要扶贫救济金,他要自力更生。

他的眼神里总是带着笑意,而话语中,全是对生活的热爱。

你们明白吗?

有些人不论遭遇什么,都能感受到活着的力量。

活着就有希望。

你可以觉得大爷现在有了女儿,有了妻子,这是个好结局,当然也励志。可当年,他带着一个傻弟弟,一辆破车维持生计,在经历无数次和至亲告别后,依旧开开心心的过日子。

所谓的苦难、成功都来源于人类的定义,疼痛和欢愉也是源于人类的感官。于是活着活着,人们忘了,能来人间,当一回人,就很值得。

像余华《活着》说的那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世界本无光,你可以活成一束光。

照耀别人,照耀自己,继而互相照耀。

03

努力终有归处

人间永远值得

这两则热搜放在一起,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还记得N年前,网上有篇《感谢贫穷》的文章走红,不少人开始diss这篇出自18岁高考女孩的文章,无非就是说这个观点:

贫穷不值得感谢。

而如今,当那个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走红后,有人甚至diss起了博士矫情:

这些文字我还没看完,我就去评论区打了八个字:

这些年,经济发展得飞快,人们对金钱、数据、成绩这种东西产生了极强的欲望。这是好事,但我发现越来越多人失去了温度,对稍微细腻的情绪就格外敏感,挂上“矫情”二字,仿佛就能显得自己不矫情和不计较。

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越来越多人不相信美好的东西存在,更不相信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丧系、佛系青年当道,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现时代恰恰特别需要这种故事。

人活着,鲜花掌声都不是刚需,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力量、一种斗志。

成不成功又怎样?能不能走上所谓的巅峰又怎样?

你内心渴望的“更好”生活是怎样,才是最重要的。

再者,人生有了高峰必然就会又下一个低谷。

就像黄国平最后的一段话说的,“世事难料,未来注定还会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

多变时代,人人皆是如此。

愿我的读者,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至于我,“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