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闻反映了省域内招生的乱象和县域高中面临的困境。这两个问题已经持续多年,并且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焦点问题。
民办学校跨区域提前掐尖招生的问题,现在很严重,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强调,但是问责比较少,已经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举个例子,近期,衡水义务教育阶段某民办学校招生,从全省各地报名的1000多名学生中,经过首轮选拔,筛选以后剩下了200多人,经过第二轮选拔,只剩下了20多名非常优秀的学生。该民办学校的招生首先属于提前招生,属于违规招生;然后义务教育阶段是不允许进行招生考试的,属于违规行为;层层选拔的拔尖招生更是属于违规行为。从这个例子,咱们就可以看到生源对于这些优秀学校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发展基础,这些层层选拔的优秀学子,必然会在三年后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这种教育成绩能说明什么呢?从一个家庭来说,应该很重要,好像给了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对整个社会的教育秩序来说也很重要,这种行为在干扰整个教育系统的稳定。
正是类似的一系列的掐尖行为,影响了教育秩序,使普通的县域中学的招生陷入困境,引起他们纷纷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来进行自保,以至于许多县域高中出现了“3+1模式”、“3.5模式”,让初中生更早的进入了高中,初中二年级直接升入高中,这种模式不是一个怪胎吗?哪个校长不知道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为什么会纷纷效仿?因为为了学校的生存,没有办法,只能想出一些特殊手段,力求保住更多的优秀生源,给学校一个生存的空间。当然这种做法,仅靠学校是做不来的,还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
试着推理一下,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治理持续下去的话,小学升初中会不会也出现三加几的模式,会不会六年级在初中上?真要是出现这种现象的话,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不是发生了混乱?责任在谁?这种混乱的招生引起了教育教学的混乱,如何治理呢?希望大家多发表观点。
我百度了一下本来“掐尖”的含义是摘去花木顶端,促使侧生旁枝发育繁茂。但用到学校里掐尖是将别人家的尖掐掉,通过移植,变成自己更多的尖,让自己快速成长,枝繁叶茂,让别人失去成长的机会。也就是让自己走更多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看来“掐尖”的含义又增加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