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的上班制度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每天无休止地加班,没有休息日,换来的也只是在某个城市角落里最平凡的停歇,却付出了健康和对生活的渴望。这种劳动制度引发的热议,让人们想起我们的先辈通过近百年的努力才换来了现在的双休制度,却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被迫”放弃这种合理的休息制度。
人们在感慨工作生活压力的同时,可能会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孩子身上,特别是最近热播的《小舍得》,当家长为了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想尽一切办法补习,为的就是让孩子以后能上一所好高中,考上好大学,从此一路无忧,但走到了象牙塔上的人,真的会一直幸福下去吗?
现实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压力难题,如果无法学会自我调节,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那么只会把自己逼到死胡同,无路可走。
一、他就这样离去
2020年,陈勤从在美国的公司楼顶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年仅39岁。他就这样离去,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还有一个大谜团。作为在美国深造就业的年薪154万的留学博士,陈勤如此优秀,怎么会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突然自杀了呢?
在之前美国许多知名企业也都有相似新闻爆出,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寒窗苦读,博学多才的高知分子选择在异国用如此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而他又是如何走到了美国大型企业公司的呢?
二、寒门学子的不易
陈勤成长之路真的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得来的。1981年,陈勤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平凡而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养育儿女,照顾家庭,虽然经济并不宽裕,幸亏的是陈勤从小就懂事乖巧,在学习上从没有让父母操过心。
自小学习优异的陈勤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深知想要让自己,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读书是最靠谱的一条捷径,所以从小学到大学,陈勤都是所在学校、县市的佼佼者,高考的时候是福建省状元,直接进入到浙江大学学习。
在大学期间,陈勤没有放松,不仅学习优秀,同时他还是一个综合素质极高的孩子。学校的社团、辩论赛上、学科竞赛上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可以说,陈勤就完全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通过大学的学习,陈勤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他考进了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并且是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
消息传回家,父母、亲朋好友都为陈勤激动不已,陈勤带着自己的梦想,承载着父母的期望,陈勤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这是一段充实但是绝不轻松的求学之路。作为世界排名靠前的国际性大学,一直以来都以严苛闻名,毕业难,更是令许多学子落马。
陈勤在异国他乡,不仅顶住了层层压力,综合成绩十分优秀,顺利毕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么紧张繁重的学习下,他还坚持做兼职。
在博士毕业前,主攻计算机的陈勤就找到一家社交媒体企业兼职上班。在两年的时间里,陈勤获得了这家企业高管的认可和赞赏,给出了一份评价极高的推荐信,凭着这份推荐信,还有优异的博士成绩,陈勤向FACEBOOK提交了应聘材料。
FACEBOOK是否能录用陈勤,对陈勤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虽然成功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的博士证书,但是想要留在美国,获得绿卡,就需要一家非常有实力的美国当地公司给出的OFFER。无疑,陈勤是优秀的也是幸运的,公司决定录用了陈勤,陈勤开启了在美国新的工作旅程。
三、残酷的现实
2008年,陈勤的薪水是年薪22万,按照当时的汇率,大概是154万人民币,在当时,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一份极其不错的收入。陈勤通过努力工作看到了希望,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美国立足,将供养自己多年的双亲接到美国。
虽然在这期间,陈勤要面对美国资本主义市场残酷的淘汰机制,可是凭借年轻和愿望的支撑,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陈勤通过加班熬夜,勤恳工作,换来了在美国的一处住所,将父母接到了美国。
要知道,在美国私营企业,特别是像FACEBOOK这样的知名企业上班,压力之大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虽然陈勤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是他在管理技术的同时还要学会做管理,就这样,陈勤在高压下一撑就是十年。
美国私企的淘汰制度也非常残酷,他们实行的是责任制,也就是说你负责的区域每个销售季都会进行一次考核,如果在考核中不合格会被列出淘汰名单,在第二次依然是这种状况,那么就会被直接开除。
可想而知,失业,这个压力就是陈勤工作以后最害怕看到的名词,为此他也曾和知心朋友吐槽过。朋友对他开解:实在不行,可以去一个压力低一些,薪资低一些的公司,或者回到国内从头开始。可是这些对于陈勤来说那就是噩梦,他只想留在美国,而这一切只能依靠FACEBOOK那一年又一年提供的OFFER。
四、死胡同到来
2020年,已经连续两次在自己管辖区域内出现不达标的情况,陈勤沉默地打开了公司发来的邮件,内容就是开除自己的声明。在这家公司奋斗了十余年,没有人情没有宽容,一封冰冷的邮件就宣告了自己几十年来的努力飞灰湮灭。
公司的交接手续非常之快,没多久,陈勤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离开了公司,但是他并没有走出办公大楼,而是去到了顶楼,在那里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小结
很多人评论说陈勤太想不开,如果压力实在大,完全可以换个环境,没有必要死磕。话虽如此,但是一个企业能够把一名优秀的员工逼到死胡同,作为应聘者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下呢?共存真的就这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