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在即, 利用创新教育来提升成绩, 可谓点睛之笔!

创造成果=创造能力×创造环境。创造者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脱离环境而创造,所以各种不同的环境,大至整个社会体制小至一个具体工作班组,深到家庭直系亲属浅到身旁过路的行人,对创造者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影响。

创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种种。社会创造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及其所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等等。学校创造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在执行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情况。科学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学。创造需要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比如,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理化生实验、音体美、劳动课时,对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等等。家庭创造环境是指与其家庭影响特别是其孩童时代的家庭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创造能力=k×知识量×创造性。K为一个常量,也可以视为一个人的潜在的创造力。一个人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创造性人(品)格、创造性思维及其所掌握的创造原理(创造技法)的总和。

这个公式指明了创新教育的方向和教学内容。中小学创新教育的方向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创造性思维、创造原理(创造技法)和创造性人格。

学校成绩=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学校成绩÷学习时间。这个公式透露的信息是:决定思维力和能力“大小”的因素是“行动力”,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落实到读书学习上就是完成作业或答卷的“时间”,不是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只是为思维力和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方向”的各种可能性,集中(逻辑)思维只是为思维力和能力确定满意答案,以求问题的解决,它们都不直接产生思维力和能力的“大小”。完成答卷(作业)后仔细检查,自信不会出错就交卷是训练真实的思维力和能力(学校成绩)。“不到考试时间终止时不能交卷”混淆了学生之间真实的能力和成绩,不便对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成绩进行区分,更不用说提供准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依据。

有了这些科学依据,总比创新教育没有任何线索或信息好,我们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开展、探索起来就容易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