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时候,在《南方周末》上有两篇关于我(徐孟南)的重要文章,一篇是我自行撰写的,还有一篇此周报评论员戴志勇的文章。我觉得写得都挺好,特拿过来给大家再看看。
徐孟南毕业照
目前,我是全日制大专第三年,已经参加统招专升本考取全日制本科院校。
第一篇:我不后悔十年前的“高考零分事件”
文 | 徐孟南(作者为2008年“高考零分事件”当事人)
对某件事是否后悔,是分阶段的。十年前,我在珍贵的高考机会中,通过故意考零分来宣传我的“三人行教育理念”。随着时间与因果的变化,我的心态也在更替。
南方周末文章
2008年高考前的一两年里,我一直默默承受着老师和同学的误解,怀着对父母的愧疚之情在心里默念:“‘三人行教育理念’如果实现了,会拯救天下学子!现在自己经受精神折磨不算啥”。也常用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名落孙山,但名留青史”等名句来宽慰自己。可高考后我傻眼了,本以为大家会关注我的教育理念,可此理念却被师长看做笑柄,我成了大众谈资。不久,事件渐渐平息,我很快找到原因:在他们眼中,我只是个平庸之人。
我此时意识到“零分”并不值得,略有悔意。但我没有后悔当时提出“三人行教育理念”。我一直认为未来教育的方向是这样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由老师来引导他们挖掘各自的爱好、特长及未来的职业方向;高中伊始,学校按照学生的爱好、特长及职业方向分科分班,让他们进行较深入的学习。当然,基础的文化知识不能丢下。这样,学生既能学习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所需的较专门知识,也能了解生活中浅显的文化基础知识。
我也没有后悔了解到韩寒和蒋多多。如果当年只是埋头苦学,没看韩寒的《穿着棉袄洗澡》,我很可能还是被蒙在鼓里瞎学,很可能没有后来的思想转变。一条流水线出来的学生没有灵魂,对此,现在的我,还是拒绝。如果不是2006年的高考零分事件“蒋多多事件”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也不知道一向极其内向的我会不会走上绝路。高考后,我虽然略感后悔,但对韩寒和蒋多多有谢意的。
有了对“零分”悔意的第二年,我就想复读,再次高考上大学,可父母不同意。之前的愧疚,让我不想再违背他们。我选择了顺从。
高中时期曾忍受精神折磨的我,又默默承受了婚后家庭生活的几年苦闷。直到离开,我才渐渐放平心态。可能因为经历了太多痛苦,我慢慢放下了一些东西。就连一直在意的“高考零分”,也觉得不过尔尔。我也不再像个闷葫芦一样,啥事情啥话都憋在心里。我渐渐敞开心扉,把遇到的一些事跟同事畅谈,也学会了征求他人的建议。这时,已是2016年。
孑然一人,渐渐有了重新高考上大学的想法。2017年报名时,偶然发现自己当年提出的“三人行教育理念”与上海、浙江2014年开始实施的高考改革方案很接近。可能我想到的别人也想到了,从高中选科的分班到走读的学习模式,从综合素质的考查,到高考的专业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都与我2008年提出的方案相当类似。我当时欣喜若狂,心想,自己提出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文不值。甚至有时会臆想,可能他们看过我的理念呢。我对当年的“零分”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侥幸地想,如果不是“零分”事件让“三人行教育理念”让更多人知道,没准就不会出现与之类似的教育改革方案呢!我甚至感觉自己像“过零丁洋”的文天祥一般,名留了“青史”,走对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社会考生,我顺利报名2017年高考,然后又顺顺当当地参加高考,如愿以偿地被录取。整个过程,家人也支持。如今很多事情,我都可以自己做主。回望过去,从小时候的苦闷,到高中时的被误解,再到婚姻时期的隐忍,我发现,最近这一年来才是我人生中最舒畅的时期。我现在的思想受自己主宰,身体受自己驱使。我的心态也慢慢好起来,对过去很多事情都能释然。
虽然只是短短十年,但就像烂柯人王质一般,我却颇有恍如隔世之感。这次上大学,不是为了一纸学历。我重拾青春,从头来过并不晚。过往的一切,都是人生精彩的一部分。当初“零分”事件那点悔意,也荡然无存了。
过去已经过去,我们要抓住的是现在,不是吗?(完)
第二篇:徐孟南“幡然悔悟”了吗
文 | 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2008年故意在高考答题卡违规乱涂想考0分,在空白处写上自己“三人行教育理念”的徐孟南,要参加2018年高考了。这是他第三次引起媒体关注。2012年创办“高考0分声”网站时,也有媒体对他做过报道。他在网站上写道:“本站同广大网友共同关注教育改革,共同快速促进教育发展,我们深切呼唤教育改革不能再‘换汤不换药’了!”一直到2017年11月,他还在自己的微博里做了个表格,将他十年前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与上海浙江刚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做对比,并认为两者“大体上是类似的”。——的确,两者有不少相似之处。
南方周末文章
可以看出,十年前的徐孟南,已是一位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在他的“三人行教育理念”里,他既抨击那种一分干掉一千人的军备竞赛式的教育体制,也承认这种“以文化课分数为目的的教学”仍然是“最公平”的。徐孟南所不满的,是这种公平性下,以高考相关的科目分数为唯一标准,知识学习与个人兴趣及生活能力的脱节,以及对学生考高分之外其他素质的压抑。
他10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已经很有可观之处。比如,他认为幼儿阶段主要是道德教育,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兴趣,只给予适当的知识教育;小学阶段以快乐教育和自主教育为主,让孩子愿意上学;初中教育主要是与生活相关的技能型知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高中和大学则是在自己选择的兴趣和职业方向上,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而且,他也并不拒绝考试,只是,他认为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由一考定终身的结果评价,改为容纳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这当然不容易,却是当下基于大数据生成个人学习地图的前沿评价思维。
他劝告过后来者不要轻易放弃高考,也说会让自己的小孩参加高考,但他并不太认同一些媒体贴给他的“幡然悔悟”这一评价。即使他希望有更好的学习机会,想体验大学生活,也从未认为自己对高考改革的思考是错误的。他其实很想媒体能公正地报道他对教育改革的思考。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当自己18岁时,我们在思考什么?相比部分考上了北大清华的“空心人”,徐孟南有没有更可贵的地方?10年前,如果有大学能通过自主招生,给他一个被教育系的老师面试的机会,就像那些数学零分但仍有机会进入大学的文豪们一样,10年后的今天,他也许已经成为了一位研究教育问题的博士生,甚至已经在某所大学任教,或者开始自己的新教育试验,奔跑在实现自己教育改革梦想的路上。很可惜,现在的教育体系没有给他这样的空间。(删减段落)
毋庸讳言,他的人生轨迹被自己冲动的选择改变了。这是年轻的代价。但是,对于那些永不放弃的人来说,人生的路,真的没有一步是白走的。这十年,哪怕是他打工,在亲戚的厂里做管理,背着几千份劝告书劝跟自己有类似想法的高中生不要步自己后尘,办网站想推动教育改革,直至2018年重新参加高考,心心念念,这个年轻人都仍在反思着,行动着。他有一股很多人没有的劲头。徐孟南是1989年生人,今年不过29岁。没有人敢说,他被自己10年前的选择毁了,他还有很大机会改写自己的人生。
徐孟南仍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他十八岁就为之付出很大代价的中国教育改革,也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