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的罗振宇的一个视频,罗振宇在视频中发表了一些关于高考制度的看法,他说:“我70年代高考,那个时候高考竞争极端的惨烈,所以高考制度它成就了一些人,我就是其中的得益者,但是它也毁掉了一些人。”
虽然罗振宇承认自己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但他同时强调高考制度“毁掉了一些人”。他认为,在当下高考制度所构成的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只要没踏上高考的独木桥,会终生厌弃学习。他以自己为例,表示,就算现在有机会把发财的机会带到过去,人生重来一遍,自己打死都不愿意回到中学时代,因为那段日子实在是太苦了,实在是暗无天日,实在是心灵的一种折磨。
鉴于此,罗振宇对高考制度持“中性”态度,他说:“高考制度培养的人和毁掉的人,功过相抵,我不知道三十年来的中国教育会得出什么数,这个数是正还是负?它的净利润是功还是过,真的好难讲哦。”
罗振宇说的一番话对不对,我们不好评判,但基本上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类似感觉:自己的学习兴趣差不多被高考压榨殆尽。有些人不仅丧失了学习兴趣,还对高考那段时光充满恐惧。
曾有一位离开大学校园七八年的年轻人讲,每年到6月份,看到媒体上提到高考,他就浑身打寒颤,至今还经常在梦中梦到自己坐在高考考场里做题目,然后被突然惊醒,他不知道这样的噩梦还要做几年。
高考成为一个人长期的噩梦来源,侧面印证了人们所进行的高考训练非常之残酷。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机会稀缺,想成功就必须比身边的竞争者更加勤奋。
高考很残酷,但高考也很公平,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家庭出身如何,它都会给大家参与的机会,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综合实力优秀的会脱颖而出。因为有高考的存在,许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有了“晋级”的可能,他们只要肯付出,肯努力,就有进入更高圈层的机会。高考之所以能持续至今,并被全民接受,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可是,一样东西如果过分重要,人们就会更担心失去它或被它抛弃。高考背负了人们太多的期待,很多学生和学生家长为此几乎赌上了全部“身家”,他们强烈地想通过高考改变人生。不过成功走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学生毕竟是少数,那些少数人,荣誉加身,前程无限;而那些没有实现目标的大多数人,会倍感挫折,甚至有考生被这种压力击垮,选择了轻生。
这样看,高考制度不仅消耗掉了人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一部分人的心态趋于崩溃,它的确“毁掉”了一些人。但正如罗振宇所讲,高考制度也培养了一批人,而他自己,就是高考制度的受益者。
有一个变化值得肯定,近几年,高考制度在不断优化。不仅高考考试内容在优化,降低死记硬背的知识比例,更加突出思维力的作用,高考招生也在探索新的更好的模式。比如2020年高考招生,就取消了之前备受诟病的高校自主招生,取而代之“强基计划”。加上已经实施一段时间的“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等,高校生源渠道进一步拓宽。
如今,高考几乎是每个求学之人的必经之路,但我们需要承认,它改变命运的能力正在下降。二三十年前,能通过高考考上本科,命运的逆袭可能就完成了一半。而今,就算考上研究生,也可能只是平庸地过完一生。这与人才数量的迅猛增长有关,也与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有关。对那些处于社会“顶层”的人们来说,高考是他们人生进程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命运。
然而,改变命运能力下降的高考,对普通人来说仍非常重要。普通人就算找不到好工作、买不起房、结不起婚,也还是要把书读下去,尽可能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至于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他们是决定不了的。
再过几天,高考生们就要走进高考考场,此时讨论高考制度的优劣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需要做好一点:不要“神化”高考,不能把高考放在唯一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当我们放松心态,我们才能从容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