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高考过后, 聊一些不正确

周六,孩子要上课,只是晚上没有晚自修。

我回去的晚,发现他放学后不在家,桌子上给我写了张留言条,告诉我他在丹尼斯卖场的阅读角,担心我找不到他,还特意给我画了张地图,标注了位置,要顺着扶梯下去,前行五百米左转……

我去找他时,发现他坐在小凳子上在认真看书,人不多,展台上放了很多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当然也有诸如四大名著之类的古典书,更多的是游戏类书籍,针对游戏开发的一些攻略性书籍,比如我的世界。

这个阅读角不能算是很正式的书店,是卖青少年用品附带的,我觉得老板这样布局,很聪明,可以通过这一兴趣布局直接引流那些小顾客。

我没打扰他,在里面转着给孩子选了两条内裤。

出来时,天色已晚,儿子对我说,爸,我今天看书,书里讲人的理想是分等级的。

对于他说的这些,我也挺感兴趣,我就问他,一级理想是什么?

儿子说,一级理想是内心坚定,不瞻前顾后,为理想勇往直前,比如我们班的周XX,人家的理想是想当科学家。

儿子提到的这个同学,我是有耳闻的,品学兼优,儿子从他那里借来的书,发现也多是科技类的。

我问儿子,你属于几级理想的?

估计是刚刚拿同学这样比较了,儿子就不大好意思,三级?或者四级?

我劝他,三级四级也无所谓,这个时候,不必想太多,专心在该学习的年龄认真努力学习就是。

说实话,我对孩子的未来没有做更多的规划,但对于他的理想我也是一直是鼓励的,因为我知道大部分孩子的理想是随了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地改变着的。

我家儿子也是,三四岁的时候看到马路上拖拉机的声音,咚咚地震耳欲聋,觉得这玩意儿很气派,将来我要做一名拖拉机手,待上了小学,又发现作为一名军人,驾驶军舰驶入深蓝大海,觉得他们好威武,将来要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待到了初中,做了班长,发现,为同学认真服务,和全班同学相互鼓励,积极拿各种荣誉,得到了同学老师的认可,他内心就很自豪,于是又在想,希望自己未来能做一名出色的管理者。

我对儿子说,有许多同学意志坚定,很早就打下了为理想而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们目的明确,目标性思维很强烈,但现实中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当下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为了今后要做什么。

我很认真地对儿子说,这一届的高考分数就要出来了,过了那一天,你会发现,那些以前看起来相似的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却是完全迥异的。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儿子若有所思。

晚上他在卧室写作业,我想起了初中教我几何的一位老师。

老师很年轻,应该只比我们年长个六七岁,大学毕业,白白净净的,头发梳得整齐,戴了一副眼镜,讲起课来,和那些老教师完全不同,老教师们讲课会穿插着一些社会气息,而我这个年轻老师,显然是没有那么多对付农村孩子的经验,更多的是书卷气,我们私下里喊他,面瓜老师。

我记得班里有个女同学上他的课,不知道因为什么开心事,笑得咯咯地,几何老师就腼腆的说那女同学,你别噎着了。

很多年过去,我回乡,大街上见到他,发现他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皮肤依然白净,眼镜还带着,只是头发乱蓬蓬的,衣服也不再整洁,端了个面盆去轧面条……

我当时困惑不解,一个人经历了什么人生锤炼,让他从一个整洁腼腆的老师,变成了今天的不修边幅?

我心生了许多感慨,发现这是一件很不可理解的事情。

后来,我总算明白,有的人大学毕业后会表现得特别“适应”社会,而有的人,可能一直到中年,老年,都无法跳出高考前12年教育的影子。

这像极了我年轻的几何老师。

有的人在高考结束之后,愉快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去了,而有的人,在高考结束之后,却好似永远企图要回到过去。

我一直疑惑,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虽然在高考之前的岁月里大家看起来殊途同归,但在日后,这一点点产生的差异就会导致巨大的变化。

孩子说他同学把做科学家作为理想目标,我觉得他的思维是灵活的。

而儿子以得到认可作为目标,他的思维并不是很灵活。

但这两种目标,我现在也并没有太多担心。

毕竟,他们目前还没有经历高考。

但是,我能想到的是,儿子的这位同学将来走上社会之后,他的目标性体现的就非常明确。

比如,他可能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

今天的工作任务是多少,那到底完成了没有,如果完成了,超额了多少?

又或者,某个项目是他负责的,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到时间到底完成了没有,提前了多少?

他也可能是以个人欲望的达成为目标。

比如,要成为更好的自己。那这个更好的自己,总要有量化指标吧。

你的时间自由了没有?

你有兴趣的方向弄清了没有?

你想去的100处风景名胜去了没有?

把这些目标做一量化,你会发现,这就是目标明确的人。

哪怕是时间,哪怕是快乐,都可以有目标,都可以有步骤。

那其他的人是啥样的呢?

他们有可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但他们却有一些很明显的

特点,就是四处寻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永远关心目标,我能不能在我的努力下,按照规划一个一个的达成我的目标。

而后者永远关心世界,关心世界上每一个人是否认同我,世界上每一只天鹅,是否能够按照我的想法变成白天鹅。

因为前者知道,社会有没有标准答案,不关我的事。

我只要紧盯前方的目标,心无旁骛地向前就是了。

所以,没有丝毫的世俗牵绊,如鱼得水。

无论他是想变成科学家,还是想变成更快乐的自己,都可以不浪费一分一秒地去实现它,对于他来说,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而那些总是在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人,却总会陷在那些世俗的标准里,以至于无法跳出12年教育,无法脱离学生思维。

这种无法摆脱的思维,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大部分孩子都具有的。

在过去的12年里,他们永远在扮演乖孩子,永远在讨好老师,讨好家长,讨好试卷,讨好一切能讨好的。

时刻在成人的世界里扮演着一个乖乖女,乖乖男的形象。

我在想,这样的一个过程该怎么定义,这个过程叫做什么?

大概可以被我们这些大人称作为标准答案吧。

但是,所有的为人父母者又都明白,当我们自己走入社会之后,发现,我们教育孩子的那一套标准答案,在社会上是没有答案的。

如果你头脑清醒,马上你就会明白,在社会中,一切规则虽有规则,但却又无规则。

所以,高考后,我们看那些目标清晰的学生,为什么会如鱼得水?

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需要陪老师玩这种幼稚的,过家家的猜谜游戏,终于可以玩真的了。

真实的游戏怎么玩?

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无需视别人的看法来左右自己的目标,你想干什么,朝着目标去干就是了。

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结果是你到达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你的理想。

如果你成年后,视你的科技成果为第一位,那你只需关心两件事。

你是否出了成绩。

你的成绩有没有达到目标。

如果你成年后,最喜欢的是赚钱,那你也可以关心两件事。

你是否在大潮里一天又一天地活了下来。

你的投资回报率究竟有没有达到目标。

所以说,走入社会后的市场已经不再是学校。

学校里才有对不对,才有标准答案,社会里就两种结果。

出成绩的,没出成绩的,赢钱的,和输钱的。

或许,我这样的分析,会有人认为忒世俗,但我却不这样想,这些,你可以不认同,但那不重要。以前,在我们那个上学的年龄,我们受到的教育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做学生才关心分数。

分数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

而走入社会后的成年人,他们的目的性更强,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达到目的。

这些,就是这么回事。

离开学校的这么多年,我见过很多活得极其明白的人,也见过非常多几十年都跳不出学生时代追求标准答案的人。

可以负责任地说,前者,都过得挺好,无论他们实现了还是暂时没实现他们各自的目的。

他们的人生,至少方向是对了,方法对了,就像LED,发光,不一定发热,时间都花在刀刃上,一点不浪费。

高考结束后,十八岁了,成人了,从此以后,再没人会像老师一样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给你一个共同目标。

从这一刻开始,可以进入自由奔跑阶段,你想往哪儿奔跑,你自己作主。

只需记住一点:

不要等自己老了,抱憾终身。

(完)

……………………

特别说明:

文章非纪实文学,谁也不一定是谁,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