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级

英语单词里没有“熊”? 俄语和德语也是如此, 暗藏古欧洲的隐秘史

英语里没有“熊”字?那么我们学的单词“bear”又是什么?其实,bear只是“熊”的绰号,英文里“熊”的本义词已经湮灭了。

不只是英文,俄文的“熊”叫медведь,德文的“熊”叫bär,也都是相当于“黑瞎子”这样的绰号,并非“熊”的本义词。

首先是英文bear,它在上古英语里的写作bera,源自西日耳曼语的bero,和现代德语bär和荷兰语beer是同源词(也包括丹麦语、冰岛语、挪威语等等),本义是“棕色的”。如果严格点翻译,bear和bär写成汉语“棕瞎子”,说不定更贴切。

俄文里的медведь(medved),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个单词的本义是“吃蜂蜜的家伙”,原本也是当作一个绰号来用的,但是却最终成为了诸多斯拉夫语种(包括保加利亚、波兰语、捷克语等)里“熊”的主要写法。

那么,英文、俄文和德文里真正的“熊”字应该怎么写的呢?首先,在三国的语言里,“熊”字的本义写法真消失了,甚至在古代英语期就被英国人忘记了。但是溯及源头,我们可以在法语里找到ours,意大利语里找到orso,较古老的拉丁语里可以找到ursus或ursus arctos,希腊语里可以找到αρκούδα(arktos)。

(笔者做一个不负责任的猜想,古欧洲原始语言里的“熊”字,可能源自熊的叫声“噢嗷”。)

这里就要谈谈,“熊”的本义词为何会从英文、德文、俄文以及欧洲北部各国的语言里消失了?其实,原因就是古人的忌讳。

在上古时代的欧洲,熊作为猛兽,对人类威胁很大。尤其是北欧和东欧拥有大片森林,欧洲棕熊数量很多,经常会突然袭击式地闯进人类生活区。甚至古人们在屋里生着火,烤着肉和面包,都可能让棕熊突然闯进来,无法预测,防不胜防。

在这种恐惧的阴影下,生活在北欧、东欧的欧洲古人逐渐养成了对熊的崇拜,以及语言的避讳。他们认为只要谈到“熊”的名字,就会真的惹来野熊上门。

不仅如此,在古斯拉夫人的神话传说中,死去的熊还会变成鬼魂,闯入人类屋中作祟。也就是说,说出“熊”的名字,不仅会招来真熊,还会招来熊的鬼魂。

如此一来,北欧和东欧的古日耳曼人、古斯拉夫人、古维京人逐渐避而不谈“熊”的本名,而以“棕色的家伙”(欧洲人当时看不着黑熊和北极熊)、“吃蜂蜜的家伙”等绰号还称呼熊这种动物。

在野熊较少的南欧地区,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地反而没什么避讳,大大方方使用着“熊”的本义词。曾作为古罗马重要行政区的法国,也是如此。

如果古罗马活得时间长一点,那么现代的英语可能很多地方就不一样了。公元五世纪后,不列颠岛先后遭到撒克逊人、维京人和诺曼人的轮番入侵,将大量古日耳曼词汇带了进来。

古英语原本出自古法语,但是“熊”等一些词汇却受到古日耳曼人和古维京人的影响,所以对“熊”只留下属于方言俚语的称呼——bear(棕色的家伙)。

如果从科技用语的角度看,英语确实不如法语。还是以熊为例,英语里的“黑熊”是black bear,严格翻译应是“黑色的棕色家伙”,“北极熊”则是polar bear,严格翻译应是“北极的棕色家伙”,怎么看怎么怪。

说到最后,再提一下汉语的“熊”。

其实,“熊”这个字也不是这种动物的本义字,而是一个通假字!“熊”作为动物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其实就是现在的“能”字,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熊的样子。

甲骨文里也有“熊”,则是一个示意字,样子是烤着一头熊(能),象征“火烧得很旺”。熊熊大火的“熊”,才是“熊”字最原始的本义。

最后经过一千年的演化,“能”字失去了动物熊的本义,变成了引申义,表示像熊一样有能耐。原本表示烤熊肉的“熊”,却变成了动物熊的意思。这个演变过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所以说,商朝灭亡后的汉字演变早就已经放飞自我了。

说句题外话,小时候我们将“熊猫”不小心写成了“能猫”,其实才真正符合上古汉字的原本面貌。(作者:陶慕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