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当下学生正陷入“学习虚无感”,别让“为了你好”害了孩子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崇山跨峻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探索世界,学习应该是人不断创造价值的自我驱动行为。然而,当下许多人却把“学习”与“考试”“金钱”等画上等号,教育变得浮躁,家长和学生越来越焦虑。单一功利化的目标消磨着青少年的激情与理想,学习的“虚无感”常常让他们感到迷茫。对于学习这件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被考试“掩埋”的学习

“不在学习中爆发,就在考试中灭亡。”刚参加完高考的河北省考生陈清撕下了贴在书桌上的“金句良言”。考完试的那天,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抹去自己寒窗苦读的“痕迹”,将笔记、书籍卖给了下一届的学弟学妹后,他看着自己一年前写下的这句话陷入了沉思:“我在学习中究竟爆发了什么?”他拷问着自己。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空虚感和迷茫感。“好像前一秒还印在脑子里的知识,后一秒就随着高考的结束自动清除了。我不知道这些知识以后还有什么用,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在高考这个从小学到高中的‘终极任务’结束之后,我忽然不知道自己除了背书、刷题还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陈清觉得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可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似乎并没有让他领会到学习真正的意义。

教育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要依据人才培养任务的变化转变思维。“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考试和评价不重要,但“为考试而教学”的情况亟待扭转。许多学生和家长都认为,进入高等学府,人生就完成了大半的目标。重学历、唯分数,这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亟须破除的思维定式。山东省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校长孙睿坦言,高中教育普遍看重升学率,区别学生优秀与否、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依据往往只是成绩,这导致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学校一味追求高效率,忽视教育的个性化。最终,这些问题都指向学生内在学习需求和动力的缺乏。

山西省高级教师孙岚已经教了30年的书,她认为,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学习内驱力越来越弱。“过去的学生,有一种‘学习改变命运’的想法,抓紧一切机会汲取知识的养分。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不需要改变命运,缺少对人生的长期规划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大部分孩子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

除了被动的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价值感缺失的情况下,表现出无方向性,如报考志愿时的迷茫、对将来发展方向毫无概念等。王毅闵承担着高三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他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学习不是为了我,是为了你们自己。”他带的班级学生成绩很好,也很勤奋,王毅闵坚信他们会成为国之栋梁,直到班会课讨论“你的梦想”时,每个学生都报出了自己的理想大学,但谈到有什么梦想、未来想进入什么领域时,很少有明确的想法。王毅闵感到有些悲哀,虽然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学习,但他们的眼里“没有光了”。

被家长“绑架”的学习

现代社会的教育被市场化,学习也被经济牵制着。鲁东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辛素飞认为,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完善教育体系,取得一些有效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教育的很多选择权交给了家庭,孩子上什么学校、什么兴趣班都是由家庭状况决定的,贫富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资本上,还体现在文化资本上。慢慢地,社会上就形成了以教育为标准的社会分化和文凭至上的地位竞争。

天津市河西区一所小学门口,每天放学时间都热闹非凡,绘画班、舞蹈班、英语班、阅读班、少儿编程、脑开发数学课程……各培训机构的顾问争先恐后地发着传单,有的家长摆摆手,表示孩子周末的课程已经安排满了,有的家长接过传单问起了价格。在这个教育竞争愈发激烈的时代,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而对于本身不是“精英”的家长来说,想要让孩子从“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课外补习班是他们的首选。

受环境和社交影响,家长的焦虑是具有“传染性”的。“别人都学,我们就是不想学也得学啊!不然别人都‘跑步走’,我们‘齐步走’,不就落后了吗?”李丽和丈夫都是普通民营企业的职员,他们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经费近20万元,而且投入还在不断增加。为了让孩子“更出众”,每年寒暑假他们都要给孩子报国际研学课程,“我们这辈子的努力,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然而,优越的条件并没有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他开始抗拒课外班,有一次竟然逃课和同学打篮球去了。当李丽疾言厉色地批评他时,他哭着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成绩已经很好了还要上那么多课,我又不想做钢琴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我既要学习,也需要自由。”从孩子的视角看,父母的“为你好”式学习“绑架”,是羁绊他们自我成长的枷锁。

家长站在“过来人”的角度替孩子做决定,主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将社会焦虑传导给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己探寻学习价值的机会,甚至会引发孩子的厌学、逆反等情绪。对此,辛素飞表示,父母的认知、信念以及家庭的整体氛围很重要,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压力一定会让家长有焦虑的情绪,但是家长应该做的是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发挥个人优势,慢慢体会学习对生存和成长的意义,而不是在时代性集体潜意识驱使的剧场效应里随波逐流。

与生活“脱轨”的学习

“我攻破数学题的时候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但有时候觉得学到的知识不会运用,感觉这些内容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云南省插甸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蓉诉说了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青少年心理专家宋少卫表示,如果学习内容无法和生活融合,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有成就感和真实感。“将近40%的学习能力是从生活和劳动中迁移过去的,如果这种关系被割裂,学习就会成为一座‘孤岛’。”

学习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生活中却不一定能学到想学的知识。高三毕业生杨林涛一直对生物和农业很感兴趣,他的梦想是当一个农场主,推动中国畜牧业的发展。他给自己设定了两条实现梦想的路径:选择一个赚钱的行业,攒好钱去投资农场;或者学习农业,毕业后自己创业。“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还没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比较喜欢自己去发现并探索一些社会问题,然而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我不得不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按照固定模式上大学、工作、挣钱,我的理想并没有在教育中得到有效支持。”高考结束后,杨林涛下定决心,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继续学习农业和生物知识,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理想而学习,在谈到“为什么要学习”时,接受采访的学生回答频率最高的是“为了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挣钱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的目标看起来非常实际,却掩盖了“学习”对人发展和成长的意义。

以“小镇做题家”自居的张楠5年前跨过了高考的“终点”,从小镇来到城市,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树立起“工作”“挣钱”“买房”等“务实”的目标。大四那年,她参加了几场招聘会,但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考研,似乎成了她唯一的出路。一年时间里,她报班、上课、刷题,最终压线考上河北工业大学统计学的研究生。“我其实不属于研究型人才,学习对我而言只是实现目标的一个工具,抑或说,如果前面的路被堵死,继续学习就是我的退路。”张楠说,学习是她多年维持的一种自然反应,但她相信,她会因学习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利益回报。

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还是解决问题、理解世界的过程,更是生命觉醒的过程。找到学习的意义,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与社会的连接、与生命的连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