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平湖一柱在东平四中上初中,每天10节课——上午4节、下午2节正课,然后下午1节自习,1节课外活动,晚上2节自习。
那时课程表上,正课就是正课,自习就是自习,课外活动就是课外活动,“表里如一”。正课有教师上课,自习是学生自由学习,课外活动就是在教室外活动。
通常情况下,下午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活动——有参加体育队、音乐队、美术队的同学,去参加训练,其他没有“队”的同学就自由活动,干什么随便,到校外出去逛街也可以。
自习课,是绝对的自习,学生可以做任何学科的作业,也可以看课外书,只要不下位,不说话,不出教室,就完全“自由”,从来没有那科教师过去辅导。
在那时,东平四中就完全按照国家规定,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一样也不少,还有劳动教育。学校有农场,所有学生每周都要安排一下午时间去农场劳动,种庄稼、种蔬菜,修剪果树。即便是毕业班亦是如此,只有到了考前1个月,才不去农场劳动,但音体美课和课外活动却还是正常。
当时,中考不考英语,也不考政史地,更不考音体美,只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5科。
到了平湖一柱读初中的时候,很多学校为了应试,就只开考试的5科,其他科都取消了,从初一就不学了。因为那时没有现在所谓的学业水平考试,上级也不检查,唯有中考。
有人也曾建议东平四中取消非考试科目,和其他学校一样,只学考试科目,以便提高学生考试的竞争力。当时以校长杨永慎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一班人,不为所动,依然按部就班,该开的课程开全,该劳动的时候去劳动。
后来,有部分学生——“有关系”的学生就转学了,转到只学考试科目的学校去了。转走的同学也曾动员平湖一柱,托个“关系”转出去,再在东平四中读下去,考中专恐怕就无望了。但是,平湖一柱一没关系,二家中经济困难实在拿不出“托关系”的“经费”,所以唯有安心地在东平四中读下去。
可是,到了最后中考,包括平湖一柱在内的东平四中的应届生,却硬是考过了那些只学考试科目学校的复读生,“一试”就考上了中专,而那些转到只学考试科目的同学,不仅当年没有考上中专,后来又连复几年课,才考上了中专。
现在回想起来,东平四中当时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下的学生一样也能考出好成绩。
当然,东平四中,当年不仅考出平湖一柱这样的师范生,更是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比如留美博士于保法,著名篆刻家、作家段振业,甚至还有国家级领导人……
所以,现在有人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双减”也不是不要分数,平湖一柱完全赞同。应试是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之一,考试分数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一名学生素质高,考试能力也应与之成正比,考试分数理应也会高。但是,我们的教育如果全部聚焦到应试和分数上,那不仅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更会适得其反。相当年,东平四中实施素质教育,不及格便不能领到毕业证,而反观当下,高考本科分数线却还达不到及格水平,便是极好的例证。
所以,平湖一柱一直坚信,“双减”不会影响学生学习,不会影响学生考试,双减之下的学生,一样也会考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