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浅谈高校体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及教学体系创新, 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新时代科技快速更迭,社会转型进程加快,带动了全社会各领域的战略变革。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未来的变革与发展趋势都必须紧密围绕社会实际需求。

在当前创新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正面临着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一知识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已不能成为竞争强者,而知识与实践技能高度复合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市场与价值的选择所在。基于时代价值取向,现代高校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与结构正面临着一系列创新调整。

“创新”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创新需迎合时代的发展,就应当深入思考时代变革力量下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需求,要从未来趋势的需求视角下形成“创新”教育思维与教育理念。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十分重视人才与社会岗位的连接性,强调人才对社会岗位的适应性。

但若从现代体育专业就业需求来说,则显得相对单一。这主要是因为面临社会多元化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体育专业的实际需求都有所增加,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体育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社会岗位。

《大学体育与健康》主要内容包括有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健康基本知识、体质健康标准、运动损伤、运动病症、运动处方等。面临巨变的时代,高校体育专业教育优化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要做好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上的“创新”

高校应当转变教育思维,深入思考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时代对体育专业生的需求是什么。面临社会产业的转型,未来社会体育领域内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多元复合、多方位契合的。

基于此,高校体育教育在目标设置上则应当引入多元维度,以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平衡型”人才为重要目标。与此同时,在教育理念上,不应过度关注教育成果而忽略过程。体育作为实践性高于理论性的教学科目,过程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当前许多高校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各项指标数据的达成,虽然这种目标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量化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目标,便于考核与验收学习成果,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柔性考核与知识的学习,继而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体育发展观”。

基于此,在新时期的体育教育理念上,高校应当多元定义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从多个维度去考核体育学习成果;在满足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的同时,多注重过程中的体育思维培养,以进一步扩大体育学习范围,提升体育专业学习的复合性。二是要做好体育课程设置的“创新”。

体育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丰富而实际的。具体来说,课程设置应当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针对基础体育理论和实际,着重于阐述体育专业中涉及到的运动理论知识,并且应当结合理论形成专业运动课程;第二个层级应当是体育素养方面,素养需要量化培养,但也不能只应用数据来量化,而是应该采用多指标、多评价标准;第三个层级应当是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多元融合,体育是围绕整个社会生产与发展的,与社会的多元融合也是必然的。

三是要做好教学体系的“创新”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体育融合性教学体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要构建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环境,完善教学场地资源与设备;另一方面,高校应当结合自身院校优势研发专题课程,并且建立“互联网+体育教育”的综合网络数字化教育阵地。

与此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是当前许多高校经过实践后,成果比较显著的教育机制,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条件不断进行尝试和突破,以寻求形成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语

《大学体育与健康》一书理论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的体育运动类别十分丰富,整体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简单,相关运动技术的描述精确而又易于理解,符合高校体育专业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