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64号(教育类203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在小学阶段开设逻辑思维课程的提案》进行答复。教育部称:“从电话沟通中了解到,您十分关注语文学科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这一意见提得很中肯,现行的语文教学比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些欠缺。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要求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深刻性;同时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使学生学会‘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思考与表达’。”
教育部《答复函》表示,小学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期,从小学阶段加强逻辑思维教育,打牢人才基础,应对全球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为与小学生认知特点相适应,同时也为了控制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注重加强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与儿童经验的联系,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帮助儿童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关于小学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主要依托有关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有重点地加以培养,注重提高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而不是让小学生掌握形式逻辑的术语体系。
一是将逻辑思维能力纳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使之贯穿在各门课程教学始终。为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委托有关专业组织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用于指导人才培养具体实践。课题组于2016年9月发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将理性思维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重要内容,强调学生“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
二是结合数学、科学等课程,对逻辑思维培养要求做了比较系统的设计。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求学生“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数学课程还对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进阶做了设计,如小学1-3年级能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能对调查过程中活动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小学4-6年级“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等。再如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学段目标,作为教材编写、教学和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如1-2年级能够“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3-4年级“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5-6年级“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式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等。
三是在教学活动中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日常教学活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始终是教学改革关注的重点,不少小学教师通过出声地思考、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择机点拨引导,提高思维品质。近年来兴起的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真实问题学习等,关注想象、推理、设计、论证等高阶思维过程,拓宽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子。
教育部指出,受教师素质、传统教学观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很不平衡,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还不够重视,方法也欠科学,效果有待提升。教育部将在日后工作中持续关注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