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三十年前的中专生: 当年成绩优异才能上, 如今大多在基层

在当下社会中,只要提到中专生三个字,相信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情不自禁地投来鄙夷的目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国家对个人知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中专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子,已经难以满足广大社会的普遍需求。

因而,大街小巷里,如果谁家的孩子高考无望而上了中专技校,则会毫无疑问地迎来,周边所有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而无力反驳。

殊不知,当下如此般备受轻视的中专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曾经风靡一时,是很多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前往的梦想学府。只是,生活瞬息万变,中专生还未大放异彩就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最终落得奉献于基层的下场。

改革开放迎来国家大发展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起,虽然因为上百年的封建落后残留而长期步履蹒跚,却始终不曾放弃努力,一直坚持在迷茫的前进之路上勇敢探索。直到数十年的不断摸索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一切事物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从而使得积贫积弱几十载的大中国,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春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原本死气沉沉的祖国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其中,在教育方面,则也因为国家整体政策的变革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众所周知,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世纪末,正值我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并且集中一切精力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年代,同时也是我国重工业行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的年代。

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英国工业革命技术成果的不断成熟,全世界都陷入工业大发展的热潮。然而,工业发展的初期,又始终离不开技术人员的大批投入。

中专学校一时备受追捧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内容的中专技校,则成为了当时备受追捧的学校。其中,中专学校之所以能够在短暂的时间里,成为大众所热衷的选择,总结起来有以下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国家政策所致。当时的我国处于工业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都对各种工厂技术人员求贤若渴。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工厂技工职位大量空缺,而且因为其在工厂运行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所以一旦入职,就意味着不仅有十分优厚的工资待遇,而且于左邻右舍间也十分光荣体面。

因而,只要自己当时能够在学校的培养之下,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便可以轻轻松松获得一份收入可观且备受尊崇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学校政策所致。因为国家大力提倡百姓学习技术,所以在办学就学过程中,相对于普通高中而言,中专拥有着很多可望而不可及的优惠政策。

当时的高中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而大学期间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研究,相对于中专而言缺乏更多的实用性。同时,高中到大学毕业长达七年时间,而选择中专则只要三年,便可以迅速毕业并且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

加之,中专学校因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当时是施行减免学费、就业保障等政策的,这样一来,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自然而然的便会选择就读于中专学校。

最后,整体家庭经济条件贫瘠所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刚刚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是全国上下,绝大多数的家庭却始终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在孩子面临中专和高中的选择时,绝大多数家庭会因为中专学校的学费减免政策和毕业后容易就业的原因,而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中专。

在这样三个重要因素的驱使下,当时的中专学校,则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很多人求学之路的不二选择。此外,因为当时太多人热衷于中专,使得中专的招生标准也水涨船高。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只有班级里品学兼优、成绩靠前的孩子,才有机会被理想的中专学校录取。而那些学习成绩普通的孩子,则因为没有能力考上中专,才会被迫考高中、读大学,或者直接辍学自由谋生。

有了择优录取的学生,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老师,再加上政府大力优惠的求学政策,中专学校自然成为那个年代莘莘学子们的绝佳之选。

转瞬之间,斗转星移

然而,中专的热潮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便已经在悄然不觉中慢慢冷却。当无数满怀期待的学子好不容易完成三年学业,信心满满地准备自己的“铁饭碗”时,竟不知,因为大批技术人员的涌现、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由技术转向科技的革新,使得技术人员市场迅速饱和并且前景暗淡。

然而那最后几批奔着中专学校各种好处而去的学子,则因为没能提前预料国家发展局势,而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之中。比起农民,自己尚有一技傍身、且属于知识分子,抹不开回家种地的脸;比起后来居上成为国家新宠的大学生,自己略逊一筹无力与之匹敌竞争。

无奈之下,数不胜数的中专毕业生们,只能为自己找来以下这两条出路。第一种,半工半读、重新考取大学文凭。这类学生普遍不是家境比较好、就是自己愿意吃苦,白天上班养活自己、晚上又前往夜大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坚持下来,倒是也能够成为正常的大学生并且得到国家重用。

只是,世上之人多是碌碌平常之辈,绝大多数人既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供自己继续读书,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以及毅力重新开始。试想,中专毕业比普通高中生年长三岁,即便求学期间无甚大碍,但是这样一来,不仅每天忙忙碌碌毫无空余时间、而且求学期间大多经济匮乏,又难免会耽误自己最佳的婚恋时机。

与其抱着大学的执念走向一条延时之路,还不如接受现实在其他方面多付出一些努力,从而等待升迁机会。于是,他们绝大多数人选择了从事基层性技术类工作。

像那个年代很多乡镇老师、卫生所医生、公司维修人员、农场工作人员等,都是曾经被时代短暂的“中专热”所耽误的人群。他们往往选择知足、认命,大多从事于社会基层工作,成为收入微薄、地位颇低的工人阶级。

曾几何时,工人阶级还是一个风靡全国的热门群体,很多百姓都对其趋之若鹜。可架不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曾经的刚需—工业被科技所代替,拥有优异成绩才能上得了的中专院校,则被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高校所取代,让一代中专生留下了充满遗憾的已逝芳华。很多人不禁感叹,计划赶不上变化,知足才能常乐,与其在既定的事实中感伤过去流逝的年华,倒不如重整旗鼓享受当下。

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唯有时刻高瞻远瞩,洞悉社会的未来走向,再去选择自己的奋斗之路,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当年的中专生们,能够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动态,了解到工业时代早晚要随着相关工作人员的饱和、以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革而渐趋冷却,那么他们便可以提前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业计划,以适应未来的社会求职动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