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后,最引人关注的肯定是各种各样的“高考奇人”,他们用独有的“技能”瞬间火爆网络。
不得不说,高考语文永远是最难的一科,而且近些年还有越来越难的趋势,尤其是作文部分,就算是优等生也很难拿高分。
2009年的高考考场上,出现了一位“高考奇人”,因为独特的答题模式,一时间成为很多专家的研究对象。
四川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名校破格录取
高考作文永远是最难的部分,一位来自四川的考生黄蛉,为了让自己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选择用甲骨文写作文。
当阅卷老师看到这篇作文时,只知道这是一种类似古文字的字体,于是赶紧联系阅卷组组长,询问如何处理。
经专家鉴定后,老师们发现这是一篇由甲骨文、大篆和青铜铭文组成的文章,而且字迹非常工整,文章也有可读性。
大家都知道,高考作文的要求是“文体不限”,对是否使用哪种载体也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严格意义上说,这篇甲骨文完全符合高考作文要求。
但通过专家仔细阅读后发现,这篇作文严重跑题,只是一篇非常有特点的文学类作品,尽管表现突出,最后只能给6分成绩。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意料之外的,但也确实是情理之中,毕竟高考要保证公平性,无论作文表现多么突出,只要跑题肯定是不能给成绩的。
不过,正是因为这件事,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关注到了这个“古文字达人”,表示愿意破格录取,并为他专门返聘退休教授——何崝先生。
“古文字达人”被破格录取,2年后教授却选择辞职
学校为了将黄蛉培养成文字领域的优秀人才,专门为他定制了一套学习方案,还将已经退休的历史文化教授何崝返聘,请他专门辅导这位“天才”。
在上大学的2年时间里,黄蛉利用古文字特长实现了从三本升一本的快速提升,也接受了很多媒体采访,正当人们认为他将有一番成就时,何崝教授却向学校递出辞呈。
随后,媒体再想采访黄蛉就联系不到人了,当有记者问到何崝教授时,教授表示作为学生,黄蛉根本沉不住气,信口开河十分浮躁,整天高谈论阔,心比天高。
笔者分析
其实从何崝教授的言语中就能听出,这位“天才”并不是一个愿意踏实求学的人,在某领域有些成绩后就变得非常浮躁。
难怪何教授在说到黄蛉这个人时,总是一副“辜负2年悉心栽培,更是给他抹黑”的感觉。
有人说,黄蛉根本没有看上去那么博学,很可能在高考前随便写好了一篇作文,然后用甲骨文翻译出来,最后再写到高考作文上,不然也不会跑题那么严重。
但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如今网络上对他也再无更多消息,至于当年高考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无须多问,作为学生党,应该引以为戒,一步一脚印踏踏实实学习才是王道。
高中作文有难度,摸清几种模式更易得高分
高考具有一定权威性,任何人都不能挑战权威,想在高考时做文章,劝大家还是不要为好。
尽管高考作文有难度,但一般只要掌握几种写作模式,想得高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第一种是议论文的“三层五段”结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提出文章观点,然后用3个论点去论证,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分段总结,一般只需要3段就可以。
包括这3部分后,开篇一部分引题,再加上结尾一部分总结,“三层五段”的结构就完成了。
“三层五段”的写作模式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得高分的,因为书写流畅,很多内容能表达得非常完善,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得高分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二种是“举例分析提问总结”结构,这种写作模式需要对作文主题做一个针对性举例,通过这个例子做主观解析,再通过解析出的事件再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后可以适当联系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最后在结尾做总结,简单说就是“分总”结构,在文章结尾做作者主要观点和分析。
利用这种写作模式,可以保持良好的思路和文章完整结构,每个环节都能保证观点鲜明,而且能突出重点。
一般稍微有些文字功底的考生都能考出不错的成绩,以上两种写作模式都比较简单,只要保证文章完整度,最后得分都能保证在40分以上。
今日话题:
大家是如何看待黄蛉的所作所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