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顶尖大学真正的科学之本,也是推动从零到壹突破的创新之源,中科大之所以能够建校六十余年就达到了复旦、上交、浙大、南大等兄弟院校百余年厚积薄发才到达的高度。
正是在于潜心基础科研,执著原始创新,勇闯科研无人区,即使前路暂时迷茫,但是却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最终山重水复,守得云开。
在一份大国工匠榜单中,25名在大国重器打造和重大科技成果中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国工匠”,有5人次是中科大校友:分别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常进院士以及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研究员。
中科大为何大国工匠辈出?很大的原因是中科大人甘坐冷板凳,吃得了清华北大吃不了的苦,“不要命的上科大”,勇攀科学的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三年两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科教报国的瑰丽答卷。
科大人一直有潜心科研的宝贵精神传统。连续三年空缺的情况下,2013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颁发给了中科大校友赵忠贤院士和中科大教授陈仙辉院士。
陈仙辉院士在高温铁基超导领域甘心坐“冷板凳”,十年功夫终始成,他深情感谢科大,表示若是在其他学校,不会等待自己长达十年苦苦追寻而换来难以确定的一鸣惊人。
同样,中科大数学学院陈秀雄、王兵教授,两师徒为了证明数学界多年悬而未决的重要猜想,从写作到论文发表历时11年,终究在全球数学四大顶刊上刊载出长达120多页的重磅文章。
像上述甘坐冷板凳的科学家在外界很少,在中科大却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中科大处处皆是低调谦逊的大师,转身腾挪间都可以看到青年学子在讨论。
中科大的大国工匠和创新能手,他们身上所展现出强烈的报国情怀、奉献品质,既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科大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升华。
相比之下,每年经费高达300亿的清华,每年经费高达200亿的北大,在大国工匠中几乎挂零的存在,他们在最硬核的榜单中没有了身影,在各类大跌眼镜的热门事件中却常常成为主角。
诚然,正如华为任正非所言“偌大的中国,只有中科大才能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中科大甘坐冷板凳的“笨人”太多,网红学校的“聪明人”更是不少,最后“笨人”打败了“聪明人”,写就了一段段大国工匠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