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学的时候,那个成绩是常年拉胯。
而且邪了门的是,只要有一门考得特别好,就必定会有若干门考得特别差。
这个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这么说吧,当年班主任对我的评价是:我教了快30年书了,头一回不知道你这算不算偏科。
在这样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成绩下,我的考试排名自然是常年得从后面往前数。
而每次拿到了成绩单后,回到家也免不了被男女混合双打。
这要是论起来的话,这可能也算是为我父母当年岌岌可危的婚姻关系做出的唯一贡献了。
讲真,我是真讨厌考试排名。
因为我考不好。
每次看着成绩单上跟学霸们差出数量级的分数,都会怀疑自己跟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个物种。
难道大家就不能“单纯地”考个试,你好我好大家好地交个朋友吗?
还真能。
这几年,多地逐步落实了不允许公布考试排名的做法。
而在当年的愿望实现了之后,为人父母的我,却突然开始慌了。
不排名的考试,有必要考?
说实话,我有点分不清楚不排名的考试,跟集中做作业有什么区别。
毕竟考试就是学生之间的竞技,是竞技就终归会分出个高下。
要是不排名的话,那考试还能起到检验学习成果的作用?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说只要考试了,就是一种检验,因为你的考试分数就代表了你的学习效果。
这就离谱。
因为学得好与坏,这本身就是个相对的概念。
要是全班都考了满分,就你一个人考了99,那你说你这算是学得不错,还是倒数第一?
所以分数这玩意,它只是整个考核参照系里的一个具体指标,虽然可以独立存在,但本身不具备实际意义。
那么撇开排名的考试成绩,又能给你对自己定位带来多精确的判断?
没法判断。
保护自尊?一个玻璃心的伪命题
在前些年有人提出考试排名,是不尊重学生的隐私,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乍一听上去似乎也有道理,毕竟在这方面,我老人家当年的体验感,那可是直接拉满的。
但转念一想就觉得不对劲,这种隐私压根就是个“双标”的概念。
因为学渣虽然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成绩不好的事实,但有些学霸可不一样了。
在考完了试拿到了排名后,那是巴不得别人多来问自己几遍成绩,要是没人问的话,都恨不得把成绩单贴脑门上出门。
如果把考试排名也归类到“隐私”里的话,那这群到处凡尔赛的学霸,是不是太不自重了?
所以拿隐私来说事,这本身就是站在后进生的角度去强行归类的伪命题。
再说排名伤害学生自尊的事。
考差了伤自尊,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
但是咱是不是忘了,自尊这玩意它又不是个消耗品,伤多了就没了。
相反,只有那些有自尊心的学生,才会在考试的失利中深刻反省,直面软肋,并且决心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逆袭。
这不就是“知耻而后勇”吗。
然而在一些反对考试排名的声音中,排名就是把学生分类,就是让后进生没有快乐童年的根源。
说白了,就是我可以弱,但你不能知道我弱,更不能笑话我弱。
我弱故我在,我弱我有理?
排名与不排名,回火和淬火的差别
一比一的普职比,这事大伙如今应该都知道了。
反正无论你自尊心多强,也有大约一半的初中毕业生要被分流到职高。
咱不能说职高不好,但是如果你着眼的高考,或者更高的学历深造的话,那么普高至少会让你实现愿望的概率大一点。
不过,中考是要排名的,高考也是要排名的。
再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人才的选择,是择优录取的。
而那些没能通过考试排名定位自己,还不知道自尊心已经变成了自负心的“弟弟们”,当他们拿到了职高的录取通知书后,又将作何感想?
我想一个简单的淬火和回火的化学实验,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差别。
如果把自尊心比作一根入炉加热的钢条的话,那么在冷却阶段,经历过排名的学生就像经历了回火,而没被排过名的就像是淬火。
回火是在空气中自然冷却,时间漫长,但塑性和韧性会提高。
淬火是在冷水中降温,时间短暂,但塑性和韧性降低。
这和拿到中考成绩单时,是否知道自己排名的心理状态其实差不多。
常年对自己有相对准确定位的同学,无论成绩好坏,都大概率能接受正常发挥下的结果。
而那些不知道排名,只知道“自我保护”的同学在拿到成绩单时,会不会觉得整个人就像是被淬了火一样,心理瞬间变得吹弹可破呢。
写在最后
学习虽然是一场个人的修行,但是在中考和高考的筛选下,基础知识学习的本身,也自带上了竞争的属性。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去竞争化”,不敢面对这场择优录取的考核。
一个被全方位保护起来的,没经历过挫折的,不敢面对自己的学生,就真的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我看未必。
因为那些挨了两句训就敢跳楼给你看的事情,本身就是极端“鼓励教育”下的失败案例。
要是连考试排名这种小事都不敢面对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自尊心”,碎了就碎了吧。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