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非全”研究生求职时要想不受歧视, 靠国家政策, 更凭个人实力

“非全”研究生,全称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人在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6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全”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除学习形式不同外,在入学考试、学习过程和毕业标准上是完全一样,“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20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又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保护,明确各地及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落户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资格条件。

但是,政策归政策,现实归现实。现实中,有地方和单位不能较好地落实这一政策,在人才引进、招聘和使用中,或明或暗,对“非全”研究生都存在一定歧视。

例如,山东某高校,就曾在人才招聘公告中出现“只招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字样;近日,有广西网友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中遭遇不平等对待。这当然都违反了相关政策,被责令整改。

但是话又返回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单位,重视的是人才,“聘用”的是能力,学历证书不过是一种证明,证明你曾有过“如此”学习经历,证明你“学习合格”,但你的能力几何、能否在今后工作中做出贡献和成绩则是另一回事。

中国有句俗话,“无功不受实禄”,意思是说没有建立功立业,就不可无故接受人家的薪资、享受人家的待遇。所以,无论你多么高的学历,也不能强迫人家单凭“一纸证明”就接纳你,更不能自恃“一纸证明”,就要求人家厚待自己。

要他人承认你,必须证明你确有真才实学。如何证明?除那张印有学历(学位)的“纸”外,你要有自己的作品、产品;你要在求学、研究期间,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过哪些问题、难题,研究出何种成果。

沈从文、金克木,都是小学毕业,一样被聘为北大教授,凭什么?凭他们不凡的文学作品;华罗庚,初中毕业,被聘为清华教授,荣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凭什么?凭他在数学上卓越的研究成果;莫言,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凭什么?我想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

打铁尚须自身硬。一个人,要想得到社会、单位的承认,不能仅靠印着“学历”“学位”的那张“纸”,要靠自己的实力。

“非全”硕士学位也好,成人、自考的专科、本科毕业证也罢,虽然都是国家承认的学历,国家政策要求用人单位一视同仁,但作为本人,却是不能仅用国家政策为自己“撑腰”,要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做到心中有数,要用自己的血肉,筑起自己的事业长城。

到那时,就会像沈从文、金克木、华罗庚、莫言一样,不但别人不在乎你的学历,恐怕你自己也不把学历放在心上了。假若自己还需要“求职”,恐怕不用再出示那张“学历证明纸”,单凭“一张脸”就可畅通无阻。而那时,恐怕你也不会再计较享受的是专科、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的待遇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