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神童”8岁上高中, 13岁考大学, 现状如何? 妈妈: 恨不得他去死!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养育一个孩子,你觉得是分数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有这样一个男孩,13岁考进重本大学,17岁考进中科院硕博连读。这样出色的成绩,足以让父母骄傲一辈子。

但没想到,一直以他为荣的妈妈,有一天却会说出“恨不得他去死”这样的话......

一:年少出名

魏永康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从小爸爸因病不能劳动,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艰苦的生活,让妈妈坚定着一个信念:唯有读书,才能改变现状!

妈妈把这种振兴家庭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儿子魏永康身上。她制定了近乎严苛的学习计划,这份计划,甚至在魏永康还只有3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魏永康也没有辜负妈妈,他2岁就识得1000多个汉子,仅用2年就学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8岁上重点高中,13考重本大学,17岁硕博连读。

这样令人咂舌的成绩,让他一举成名,他也一度被外界誉为“神童”。

我想,在进入中科院的时候,魏永康也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骄傲心情吧。

尤其是妈妈,多年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家里的命运,眼看就要改变。她该是怎样的欣慰?

只是,这种的欣慰,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打破了:中科院把魏永康劝退了。

原来,魏永康在母亲的全方位包办下,长成了一个高分低能的“巨婴儿”

妈妈为了让他一心一意地学习,争分夺秒地学习,从小给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洗脸、洗澡、吃饭,从不让他自己动手,甚至夸张到不让他弯腰系鞋带。

魏永康在离了妈妈后,根本不知道该怎么穿衣服、该吃什么、怎么洗澡。大冬天他穿着单衣拖鞋就往外跑,被人当成了怪物。

不仅如此,为了节约时间看书,妈妈不允许他交朋友。除了读书,他根本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团队合作做科研。

因为无法融入学校生活,他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曾经万丈光芒的天才,一朝跌落神坛。面对这样的结局,妈妈一时无法接受,也无法面对外人的眼光,甚至无法接受一蹶不振的儿子。

接受采访时,她当着儿子的面大骂:“恨不得他去死了才好!”

这个故事,看得人一阵唏嘘。

如果没有超前教育,没有这样急功近利,魏永康也一定是个好苗子。能如愿考入好的大学,攻读硕博,拥有一番不错的成就。

只可惜,曾经用力有多猛,之后摔得就有多惨痛。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养育一个孩子,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二: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

我身边有不少家长,都抱有这样一个心态: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可以忽略。我见过一个男孩,11岁的年纪,自己坐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妈妈跪地给他穿袜子。

也许这位妈妈认为,父母的职责,就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学习。至于其他的,动手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长大自然就会了。

只是,一个孩子,从小被“伺候”惯了,不懂得主动付出,不懂得感受他人需求,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这种责任心、同理心、社交能力,是长大后一下就能学会的吗?

真不是!

在《发展心理学》中,埃里克森把人从出生到老去,划分为了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克服的困难。

如果我们只顾读死书,过分关注分数而忽略其他,长大后可能就会爆发一系列的“危机”。比如:

婴儿期(0-3岁),孩子需要发展自主感,获得自律、自控的能力。否则长大后就意志薄弱,遇到事容易半途而废。

幼儿期(3-6岁)发展主动感。他需要获得有计划、有目的、果断的积极品质。否则长大后优柔寡断、害怕犯错、善于讨好。

童年期(6-12岁)发展勤奋感。他需要克服自卑,否则长大后就懒惰、适应能力差、自我评价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

青少年期(12-18岁)发展诚实的品质,拥有自信。否则长大后容易迷茫,缺乏责任感和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亲密感,获得爱的能力。拥有表达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懂得如何处理两性关系,拥有幸福的婚姻。否则他就不敢与人亲近,容易孤独退缩。即便建立两性关系,也无法很好地维持。

你看,人从生来就是拥有各种思想和情感的动物。如果孩子只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那跟机器有什么区别?

养育一个孩子,我们除了要求他成绩出色,也要重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否则,当孩子进入社会,离了试卷上的分数,他依靠什么,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去?

三:养育孩子,切忌用力过猛

布谷妈并不是认为分数不重要,相反,我很支持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发展学习的能力。

只是,我们的孩子并不是一天24小时分秒不差地都在看书、学习。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能让他在学习的同时,培养各种积极的品质和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我们在养育孩子时,一定要根据他的发展特点,分阶段培养各种能力,切忌用力过猛。

①婴儿期(0-3岁)

孩子对世界最初的认知,源于“动作”。3岁前的孩子,是靠看、听、触摸、品尝等感知觉来发展思维。

养育婴儿期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去触碰、摸。让他尽情用嘴去感受自己的身体(婴儿吃手、吃脚)。多带他去户外走走,介绍新鲜的事物和名称给他。

孩子拥有自主调动身体(主要是感知觉)的能力,他就会在这一阶段发展出“自主”的优秀品质。长大后拥有坚定的意志去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②幼儿期(3-6岁)

你知道,3-6岁的孩子,是靠什么来学习和发展人格的吗?

是游戏!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这一阶段,与同龄人游戏,学会了分工与合作、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遵守规则等基本的社交技巧。

并且6岁前的孩子,是以形象记忆机械记忆为主。他们是以形象、图示的方式,将知识储存在脑海里。

若给孩子超前教育,即便他学会了小学阶段全部的课程,他也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仅仅只是死记硬背了而已。他不理解其中的底层逻辑,记忆也就不深刻。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曾背下来的东西,慢慢就忘了。

养育幼儿期的孩子,我们更多地是让他融入伙伴中,与同龄人玩游戏,建立他们自己的社交规则。并且在生活中,允许孩子“帮忙”,哪怕是“帮倒忙”

孩子主动做事情,主动游戏,他能从中学会定目标和做计划。克服无助和内疚感。

③童年期(6-12岁)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我们的目标是让他“学会”学习。也就是培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和刷题。

孩子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学会思考、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学会制定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那他会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长大以后对自我评价高、积极自信。

④青少年期(12-18岁)

青春期的孩子,进入了人生第二个“叛逆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容易迷茫,也希望别人把他当成一个“大人”。

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完成与他的“心理断乳”:尊重他的需求,把他当成朋友一样对待,不再像个长辈对晚辈一样随意干涉、侵犯隐私。

与父母完成分离的孩子,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生活中能主动承担责任。并且不会迷茫,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是什么。

⑤成年早期(18-25岁)

到了这一阶段,孩子差不多已经是个大人了。作为父母,除了日常关心,就彻底放手让他自己去成长吧。让他在爱与被爱中,学会爱的能力。

▼写在最后:

看完埃里克森划分人生的这几个阶段,再回过头来看魏永康的例子。其实不难发现,“天才陨落”,是必然的。

在魏永康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妈妈都全方位越界。他没有游戏的童年,没有与玩伴的交流,甚至严禁与女孩说话。即便顺利从中科院毕业,以后的人生,他会过得美满吗?

未必!

养育孩子,切忌用力过猛。因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这样的“给予”,其实是一种“剥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