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爆出猛料,说王立群先生结过四次婚,还有人煞有其事地打包票。紧接着事件发酵,又有人爆出四次不实,而是六次!一时间有些王立群的忠实粉丝受不了了:我是不是该换一个偶像?
面对如此明显的谣言,作为王先生的粉丝,我觉得这很无聊,也请网友不要去炒作。事实上,作为《百家讲坛》的钉子户,各大媒体的宠儿,王立群先生一生耕耘几十年,从来没有负面新闻,他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平易近人的风格,值得我们信赖和尊重。
王立群祖籍山东,出生于安徽,幼年贫困的他又移居南京,后来又北上在河南定居,可谓半生漂泊。在讲到他的经历时,仅比他小一岁的易中天都感到难以置信,以至于差点落泪。
学生时代的王立群一直是个学霸,可生不逢时,种种原因导致他两度高分落榜。为了追求学业,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58年,王立群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却被所有的中学拒之门外,原因是家庭出身不好。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家民办初中向他敞开了大门,没有选择的他,只好屈身于这家条件非常差的学校。
由于学校没有经费,所有的学生只能半工半读,一周三天读书三天打工,用赚来的钱给老师开支、买粉笔、书本等。
那时候王立群只有13岁,却是班上个头最高的一个,这个先天优势,让他变成了一头“骡子”。原谅我,我不是在骂王先生,而是事实。
他们干得最多的工作是去工地拉板砖,白天人家用骡子拉车,晚上骡子休息,力气最大的王立群代替骡子。一天下来王立群满身是伤,累得恨不能躺地上就睡。
这种生活整整维持了两年,直到初三这所民办学校并入公办,他才享受到安心做学生的幸福。
经历了苦难才懂得珍惜,上了高中的王立群像开足马力的发动机,他的学习成绩让所有的同学望尘莫及。1965年,王立群高考,七门课平均97分,其中五门100分。
按成绩,他可以被全国任何一所高校录取。可是同学们一个一个接到录取通知书,甚至有个平均分比他低了30多分的同学也接到了通知书,他却两手空空。王立群心里咯噔一下:怕是历史又要上演了。
果然,最害怕的事终于来了,他接到了一封信:王立群同学,由于某某原因遗憾地通知你……
深造的大门就这样再次对他关上,他只好准备参加工作。正好开封市技工学校和某厂子弟学校招聘老师,他就去报名了。
按照王立群的条件,他本该被技工学校录取,可同样的原因,他又被技工学校拒绝。一向坚强的王立群哭了,命运对他太不公平。说到这里,在场的观众都忍不住落泪。
最后,王立群去子弟小学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在这里他一呆就是13年。十三年间,他语文、数学、体育、音乐什么都教遍了,又从小学一直教到初中、高中,直至高三毕业班。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偷书”的事。那时候破四旧,学校图书馆被砸光、烧光,爱书的王立群心疼不已。那天晚上,他趁着夜色翻墙进入学校,从灰烬中救出一套《史记》,这套书陪伴了他几十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这本来是一件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可又一条消息给了王立群当头一棒:招考条件是1966—1968年未参加过高考的学生,王立群因为是高考落榜生,没资格参加!
天下哪有如此不公的事,当年高分落榜,如今干脆不让考!王立群欲哭无泪。
命运总是屈服于高昂的头颅,1978年王立群时来运转,全国研究生恢复招生,他可以参加报考。
考试资格有了,难题接着来了,他连本科都没读过,外语已经丢了十几年,怎么办?王立群一咬牙,四处借课本,将自己关进小书房闭门不出。
他回忆说,那个年代人民生活水平低,偶尔放个露天电影,小广场人山人海。王立群的窗户正对小广场,他在吵杂声中竟然也能心静如水。
功夫不负有心人,33岁的王立群历经磨难,终于来到了他梦想的天堂——河南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前身)。
王先生讲到这里,现场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长舒一口气,紧接着掌声一片。
正是这些苦难的经历,让王先生更加珍惜时光,珍惜学习的机会,也养成了他处变不惊,宽容大度的气魄。
《百家讲坛》名家辈出,王先生以他独特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粉丝。我个人认为,王先生的讲座最接地气,最富感情色彩,最具感染力。
我还清晰地记得,他在讲述司马迁的生平时,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那一刻我觉得王先生与司马公已经合体,骨鲠之气在他胸中荡漾。
王先生的作品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历史小白和青少年学生,他的讲授内容,甚至可以作为学生们的写作素材和模板。因此他的作品历来深受广大粉丝们的钟爱,长期畅销。
下面这个链接包含了王先生的读史记系列、智解成语系列和诗词系列,有光盘附赠,喜欢王老师作品的朋友们请点击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