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读研期间: 跨校跨专业的我, 在导师眼中永远都是负分

研究生学习期间,与你关系最密切的人是哪位?

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毫无疑问是“导师”

当然,我们这里只是讲关系“最密切”,而并非关系“最亲密”,因为,这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说关系“最密切”,这是因为导师决定着你的论文方向,决定着你的科研课题,决定着你的正常毕业,甚至于决定着你将来的工作。同样,TA也会影响你每天的心情。

不说关系“最亲密”,那是因为现在紧张的师生关系屡屡被曝光:今天导师压榨学生,明天学生实名举报导师,后天导师故意让学生延期毕业,到最后师生互删联系方式、微信永远拉黑,今生老死不相往来。

紧张的师生关系,也使得“如何选研究生导师”成为学术圈永久的热门话题之一。

于是,我一直在思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究竟该如何给“导师”定位?

这些年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加上中途转组,我跟过很多位不同类型的导师,其中,既有让我始终无法原谅的那种,也有让我终生感激的那种,既有与导师关系不和而濒临转组甚至退学的痛苦,又有师生关系和睦而踌躇满志、废寝忘食的心路历程。

回过头来,再去想想上面的问题,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导师”,其实就是介于“老师”和“老板”之间的那个人!

01、

读硕士时,我是那种跨学校、跨专业的“外来生”,当时也是太年轻,想事情也简单,总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自己努力,研究生毕业不会太难。

然而,我却忽视了能够掌管自己命运的重要人物——导师。客观上来讲,导师Z是一位学术实力超强的学者,但同时又是一位为人非常霸道的老板。

所以,我至今也很难说清当初选择他,到底是对还是错。“对”,是因为从他那里学到了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得到较高端的实验平台和科研资源;“错”,也是因为他差点让我万劫不复。

刚一开始,导师对我的期望值还挺高。不过,进组后我慢慢发现研究方向非常难,该方向过往的记录是学生延期率大于50%,对我这种跨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所有师兄、师姐都说我根本做不出来,前面做这方向的几个人都转组或延期了。但我那时有点心高气傲,加之实在不喜欢组里其他方向,就硬着做下去了,越做越知道难,因为付出了机会成本,退出更不划算。

相信很多研究生都体会过研究课题的痛苦:永远都有攻不完的困难,一山又一山,每次以为再翻过眼前这座就是终点了,过去后都发现又是一片崇山峻岭,一眼望不到头。

反复崩溃的情况经常是每几周就一次,那种第100次跌倒,第101次爬起来,又第102次跌倒的反反复复,那种永远看不到终点的绝望,多年以后都忘不了。

然而,导师Z的行为却令人不爽,从来不告诉我该如何整理思路去搞课题,写论文究竟有哪些常用技巧,投稿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

我也不敢去问,因为怕被他批急功近利。根源就在于Z是一个非常苛刻而又霸道的人,从来不鼓励学生,有的只是打击:我千辛万苦半年做出来的东西,在他眼中简直太low了,连一个月工作量都不值。

他常挂在口边的话是:“你说,你最近这仨月都在干什么?”

所以,我感觉自己在他眼中永远都是负分,无论如何努力,区别仅仅是负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罢了。

02、

如果说论文写不出还能接受的话,但被导师Z强制去他公司干私活,实在令人抓狂

从研一下半学期开始,每天早上8:30上班,晚上平均8点下班。这样干了3个月后,导师又通知,下班时间统一强制改为晚上10点。

每天除去午休时间,一天工作超过12小时,做六休一,而得到的报酬,却是和其他没去公司上班的同门一样的500元。

如此高的工作强度,如此低微的报酬,我们几个学生俨然成了“包身工”,而导师则彻底成为了利欲熏心的“资本家”,纯洁的师生关系变了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但我们又不敢像工作那样“罢工”,因为导师手中握着“能否毕业”的生死利剑。

面对高强度的“私活”,巨大的压力的课题方向,我也求助过别的导师,但Z在系里也有一定的势力,缺学生的年轻导师也怕得罪他,不敢收我。所以,研二最难的时候,我每天一边考虑着退路,一边应付着变得更push的老板。

只记得一个词来描述当时每天的状态:泥泞。

每天最渴望的就是晚上回宿舍睡觉,因为,这一天终于可以先逃避一下了,明天的难明天再说去吧……

有时候早晨起来,我会坐在床边发呆,看着阳台的围栏,心想如果从这里跳下去会怎么样?当然,仅是想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轻生的念头。

进入研三上学期,虽然不用再去公司上班,但知道自己正常毕业无望,我变得相当颓废,确实没什么进取心,觉得看不到任何希望,也怀疑导师Z总让我做些对他有利但又发不了论文的东西

拼命干,也就是发一篇文章;不拼命,干到最后也还是发这一篇文章,所以整个人干脆就是老和尚撞钟了。

幸运的是,我命中的贵人出现了:组里新来一位年轻老师Y,由于与我的研究方向相同,导师Z让他作我的二导。

不光如此,他俨然成为我和老板之间的润滑剂,减少了让我不少的麻烦与苦恼

以前,我的很多学术观点向导师Z报告,他是不听、不信,但转而由Y来说后,老板一般就会采纳;

以前,导师Z一些不靠谱的灵感,如果过去是我说做不了,就会被劈头盖脸骂作是逃避困难、态度不端正,但由Y挡下来后,老板就知道确实是不可行。

他就像师兄一样帮我解决了课题上的困难,但最最重要的是,他教会了我如何去搞科研,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阅读文献,如何撰写论文与投稿……

同样是我这个人,跟着Y就变得废寝忘食、不知疲惫了。仅仅用了一学期,我竟然“奇迹”般地正常毕业了,成为没有纳入历史延毕率的“幸运儿”。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二导Y!

03、

通过我的个人经历,我对导师Z和二导Y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Z是一位个非常犀利、杰出的学者,但却是个不称职的教育工作者;而Y既有学术实力,又很善于教书育人。

我认为,“导师”的正确定位就是:导师是介于“老师”和“老板”之间的概念。

“老师”这一职业肩负着教育的神圣职责,与学生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无私的;

而“老板”则完全受资本驱动,与员工之间原则上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当然,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们,本身需要为自己的事业而谋生,要为评职称、戴帽子而努力,也会面临着科研经费压力。通过给予适当的津贴补助,来指挥学生帮助自己实现上述目标,这也属于正常的现象,但他们身上已经缺少了“人师”的那份关爱,更多的是带有些“老板”的性质。

然而,我认为“导师”这一身份,不应该失去“老师”的本质内核——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导师”在维护自身基本利益的同时,依然应抱有对教育事业、对培养学生的特殊情怀,这种情怀是大爱无私的。

而一位“导师”在“老师”和“老板”这两种角色之间的比例分配,很多时候,往往取决于TA之于学生的态度。导师对学生的态度,同样影响着学生对导师的态度。

人们都说: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我们相信,如果所有导师都能铭记教书育人的“老师”初心,少一些追名逐利的“老板”心机,那么,才会有“投之以木桃,抱之以琼瑶”的师生和睦景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