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有三个原因:
一来我对与学生之间的十年师生感情有些新的感悟;
二来我夫人时常与学生通信话家常,显得我这个导师愈发没有地位;
三来我反思自己不善言谈,当面夸奖学生少之又少,也算是一次新的体验。
这里要说的是我教师生涯中教过的第一个研究生,姑且化名夏至,这是他的笔名,因为出生在夏至这个节气。
1、
2011年,我从国外归来,到北方一所高校任职。
第一年招生季,因实验室没建好,加之面目严肃,压根没有学生找我,一度担心刚入职就失业的风险。
等到花都谢了,有个学生敲门进了我办公室,“老师,我是夏至,刚确定保研本校,能加入您的课题组吗?”
愣了一下,这么好的条件按理说该是导师们疯抢的对象啊,为什么找我呢?我问:其他的老师你不考虑吗?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考虑,我懒。”
真新鲜,我也懒,懒到忘记跟他说一句“欢迎你加入我们的课题组”。夏至成了我的第一个学生,很突然,很冒失,后来发现很惊喜。
2、
我不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寡言少语,木讷呆板。夏至却刚好跟我相反,他开朗健谈,风趣幽默。我夫人一度怀疑他能不能受得了我。
实验室建立初期,少不了要购置“家当”,我怕麻烦,一想这事就头疼。然而,在我还没回过神的时候,他已经联系了几个设备厂商,从仪器采购到验收做得妥妥当当。他像是实验室的“大管家”,我也放心的当我的“甩手掌柜”(这话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了)。
那时候白天我带他做实验,晚上习惯三个人“上自习”。我分析数据制定实验计划,夏至在旁边看文献写论文,我夫人是文科的老师,在职读博,晚上过来看书备课。
三个人挤在一个办公室里,一人一张桌子,也从没觉得谁的键盘吵。
我自认为这样挺好,以至于后来有了孩子之后也是一个书房挤三个人,从不给孩子准备单独的学习空间。
3、
在第一年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研究成果超预期,导致第二年我变得很抢手。秉承着每年最多招两名学生的原则(能力有限,担心学生多了指导不过来),我悠哉游哉地把邮件都转给夏至,询问他:你觉得哪个适合留下?
毕竟以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总比跟导师要长,我担心给夏至带来麻烦。对这个首徒,我终究要偏心一些。
事实证明,夏至的人格魅力远超我的想象,不仅我夫人每天把他挂嘴边,实验室的小孩儿都在夸这个大师兄,就连底下的论文在给我之前都先给他过目,倒不是我授意的,但就是形成了这么个风气。后来有学生开玩笑说“经过夏至,才有秋收”,我恍然大悟。
4、
夏至研二那年说想转硕博连读。那时候还没有“申请-审核”制,需要经过笔试和面试。我听了之后心里在打鼓,我的能力够不够带博士?
后来的许多年我无比感谢他,因为他的热情和坚持,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动力。我只知道为人师表,有责任指导他顺利毕业。所以初次当博导的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
一直忙着赶路,从未顾得上驻足。夏至只用了一年半就达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我松了一口气。
后来同事打趣:你有这个学生啊,真是如虎添翼了!我毫不客气地回他:他能力极强,一人可抵千军万马。
他在我的课题组六年,之后出国留学三年。
夫人嘲笑我:夏至走了之后,你连电脑密码都记不住!
的确是这样。他毕业之后,我批改学生的论文用三个字形容“满江红”,更常见的是,学生突然过来问我水管漏了怎么办?色谱柱堵了怎么办?跟隔壁约的仪器时间冲突了要不打一架?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倒不是有多嫌弃后来的学生,只是因为夏至把标杆拉到了最高处,让我曾认为学生都是这个样子的。至今回想起来我满怀深深的愧疚,那孩子在的时候我竟把这当成理所当然,也不知道那些年他有没有觉得委屈。
5、
女人总是做什么都合理的,比如我夫人可以心血来潮算算时差,一个电话打过去,屏幕上就出现了夏至那张笑嘻嘻的脸。
我总觉得大老爷们儿说家长里短未免矫情,端着架子不肯主动问问学生近况,倒是他每次通话,第一句总问“您和我老师最近还好吗?”然后跟夫人话家常,比如考试A+,图书馆很大,熬夜赶论文,谈恋爱了等等。
为此夫人很嫌弃我:有本事下回打电话的时候你别凑我手机那么近,支楞着耳朵就会偷听!
夏至对于我们夫妻俩来说不仅仅是学生,哪怕时过境迁,曾经那些一起赶路的日子已经牢牢刻在记忆里。
6、
数月前收到了夏至的邮件,信里说打算跟女友回国结婚,邀请我们夫妻俩参加婚礼。我夫人听说这事笑得合不拢嘴,那架势就跟要当婆婆一样,为此还精心准备了一番,连带着我被拉去商场买了套新西装。
婚礼上夫人不由得湿了眼眶,感慨:多好的孩子啊!一晃都成家了。
夏至过来敬酒的时候,夫人又拉着他:你回国工作干嘛还要跑那么远,就在这边多好,你老师还能帮帮你!
夏至笑着宽慰她:师娘,我要混不下去了就回来投奔老师,到时候您赏口饭吃!
如今的他选择了我当年的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我倒是觉得挺好的,他在这边六年,能教的都教了,总在一个地方很难有突破。国外三年见识了一番,业内也是小有名气,某种程度上他早已超越了我。
再者说,人这一辈子,谁还非得仗着谁出名么?
以后,只盼望他能与我有一样的运气,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