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学生什么都不在乎怎么办?

有些学生进入学校之后什么都不在乎,只是跟着老师上课,和同学们一块做作业,一块吃饭,一块玩耍,但就是什么都不在乎,以至于学习也不在乎,成绩也就不好了。如何对待这部分学生?

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学生可能小时候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或者受到一些人的影响,慢慢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其实,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是对什么都不在乎,甚至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也不知道生命是什么东西。他们对什么都不在乎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意识蒙昧的表现。现在的孩子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排除意识蒙昧的问题。有的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就是人们眼里的智力不全者,也就是有些呆傻的人。排除这些因素之外,就是孩子自己的问题了。大部分孩子都是受了后天的影响才会变得对什么都不在乎,甚至对自己的物品和身体疾病也不在乎。

有的孩子父母就是对什么都不在乎,不求大富大贵,也不求能住上洋房,开上小汽车,只要能吃饱了饭,有衣服穿,能活下去就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跟着父母学习,意识和思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变得什么都不在乎了。还有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长大,和他们非常亲密,却遭遇了其中一个亲人的骤然离世,想不开,不知道为什么和自己这么亲的人会离开这个世界,当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而这个时候正是缺乏开导的时候,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就会对人生产生一种朦胧的认知,也会对死亡有一种朦胧的认识。或许,他们会认为死亡终究不可避免,而且什么东西都将会灰飞烟灭,还那么执着干什么?还不如什么都不在乎呢。

于是,他们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情绪,为了排遣这种不好的情绪,就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当然,这种心态的转变有时候是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潜意识的行为,让他们有所彻悟。人类潜意识里有着对于死亡的天然恐惧,想不通就会转移注意力,对什么都不在乎,而想通了就成了真的大彻大悟了。孩子们大多想不通,就会对什么都不用心了。要是成人是这样还好说,要是孩子就不好说了。

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就成了学生,学生要对学习用心,而不能什么都不在乎。要是对什么都不在乎,就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孩子有点心理问题。尤其是学习,需要每天积累,每天用功,一旦松懈就会出现倒退的情况。而有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学好,而是学不好。也就是说,他们能力有限,或者经常打闹,注意力没在学习上,当然也就学不会了。学不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为了不表现出畏难情绪,他们会表现得满不在乎,还非常潇洒。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学会了就学,学不会就不学。如果学生抱了这种态度来学习,就会真的学不会了。毕竟,他们失去了在学习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失去了持之以恒的精神。

老师应该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持续关注,不能让他们放任自流,也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他们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或者,让他们看到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告诉他们在每一个阶段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被人们赋予了意义而已。人们执着于外物的现象只是在一些人生阶段上才会出现,并不是所有的人生阶段都会这样。譬如有人喜欢电视,当智能手机出现之后,他们就会转而喜欢智能手机,很少看电视了。有人看着房子很值钱,很有价值,还要进行投资,而有人看着房子就不值钱,当然也不去买房子,而是挣了钱自己花,享受无债一身轻的人生。有人认为人生就是索取,就是享受,而有人认为人生就是奉献,就是帮助他人渡过难关。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一些事物的执着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于是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意思,有了“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的团结在一起。”的豪言壮语。但不管人们如何努力,人生终究要走到尽头,也终将归于虚无。甚至,历史都不会记住绝大多数人。那么,人们的努力是不是要白费了?

并非如此,而是具备相对性。一个人认为什么有价值才会追求什么,认为什么没价值就不去追求,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学生认为学习没价值,就不去追求,不管受到过怎样的刺激,这种态度终究是不好的。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他们一步一步去完成。如此一来,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才会逐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也会形成一定的人生观。

要是认为他们有问题,置之不理或者只是提醒一下而不付出行动就大错特错了。他们没罪,甚至没问题,甚至很有些悟性,只不过没有看到人生的相对性而已。需要老师引导和纠正,并长期持续下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