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的发明创新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同样,教育手段的变革创新也推动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就是推动教育前进的有效手段。
显然,教育的技术化不是“泛技术化”,教育的技术理性也绝不是工具性教育。在教育与技术的融合发展中,技术给予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诸多便利,人们普遍对技术表现出推崇和乐观,积极尝试各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便利。
然而过分依赖“技术支持”,一味地追求“技术革新”,盲目推动教育的技术化进程,往往导致技术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使教育陷入“泛技术化”的窠臼。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受教育者进行细致、全面的行为和认知管理,一切学习因素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算法进行量化考核。但要知道,技术背后往往预示着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包含了人们想了解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人们经常忽视的问题。
换而言之,在人工智能介入教育下,人们视学习成果为利润率,计算技术和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的红利,甚至将学生当作工业资源一般去评估他们习得“工作技能”的能力。却渐渐忽略了通过反思、联系语境的手法全面创造意义的能力,和感性的诗意相比,人工智能让人们更重视理性的精度。
在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发展中,教育承载了太多的希望,因而在投入和产出之间,人们总是希望周期越短越好,差距越小越好,教育的功利化正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缩影,人们对教育外在目标的追求高于教育内在价值的追求,技术理性帮助教育实现了短时间内输送“教育产品”的目的,教育俨然变成了一场竞赛。
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毋庸置疑,对教育亦如是,没有技术的支撑,人类无法创造出一个以人为主导性的世界,“人类文明”也是技术进步内在价值的体现。但越是在技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时代下,却越要警惕技术带来的社会之变,人类的教育不会受技术的约束,也不应由技术来定义。
教育受技术驱动,但不是技术本身。有鉴于此,教育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将技术进步作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有效动力,也要在教育的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权衡与融通之中始终守住教育本真生命体的底线,从始至终,人都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