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我把教育课堂“搬”上山

前不久,旅里按计划组织学习“喀喇昆仑精神”,让官兵感悟卫国戍边的艰辛,鼓励大家珍惜现有条件,苦练打赢本领。我本以为凭借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和视频,能让战士们对边关将士的艰苦奋斗精神深受触动,没想到现实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在我动情地讲述戍边官兵每天要在车马难行的雪域高原上巡逻,用脚步丈量长长的边境线时,一些战士却心不在焉,甚至有好几个人面露倦色。

见状,我本想当即批评,但转念一想,这样可能只会让他们口服心不服,想要改善教育效果,还得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为此,在授课间隙,我专门找这几名走神的战士聊了聊。

“指导员,我们从没去过边境巡逻,而且以后也不大可能去,这些故事很感人,但离我们有些遥远。”一名心直口快的战士说完,其他几人也跟着附和,他们认为,授课没有代入感,就很难产生共情。

是啊,要想提升教育效果,关键要让听课者融入其中,产生共鸣。想通了这一点,我顿时心生一计。

第二节课刚开始,我走进课堂说道:“我们不在教室里上课了,大家跟我去登山!”此话一出,顿时引起一阵议论。“课不上了,跑去爬山?”“指导员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我没有多作解释,而是让大家跟我一起背齐装具,往营区外的一座小山进发。蜿蜒崎岖的上山路荆棘丛生,哪怕不背装具上山,也得累出一身汗。刚开始,有人不理解,觉得好好的教室不待,干嘛非要到山上流汗。慢慢地,大伙似有所悟,不再抱怨,而是一心往山顶爬。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大家在树荫底下席地而坐。我趁机给大家讲起了“喀喇昆仑精神”:“大家刚刚只是背着装具在平原上登山,便觉得有些累,而那些每天在雪域高原翻山越岭的戍边战友呢,他们又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那就是‘喀喇昆仑精神’……”

与之前教室里的场景截然相反的是,教育课堂“搬”上了山,大家虽然都很累,但一个个都在聚精会神地听我讲述雪域高原的战斗故事,深深体会到边关将士守卫国土、坚守战位的不易。

此事过后,我深有感悟,教育不能空讲理论,更不能“我讲我的,他想他的”,一定要紧扣官兵的思想脉搏,贴合实际,让他们对教育内容产生共鸣。

(罗周清、杨东龙整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