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双减减出来的周末, 孩子该怎么过?

萧翛/作者

1

双减后各种激烈言论刷屏朋友圈

孩子们开学已经快有一个月了,“双减政策”的实施也落地实施近一个月了。

身处教育培训行业的小编我,在这一段时间里,一直被朋友圈里的这些双减后的观点激烈地刷屏:

“双减一是减掉了不负责任的家长,二是减掉了不努力的学生”;

“趁别人家孩子正在减,咱们家孩子赶紧补呀”;

同时也看到了家长们的焦虑感甚至比以前更加地强烈,这种焦虑感来源于家长们对自己孩子是否还需要想方设法补课的困惑和对其他孩子学习情况的未知,这种困惑与未知令众多家长产生了迷茫乃至惊慌;

更令人捧腹大笑的是,竟然有家长在网络上发表言论要求增设规定让身为老师的家长不得在家中为自己的孩子补习功课,否则就是对其他孩子的不公平,这不免让人心生同情……

2

家长选择课外辅导机构的原因

难道这些家长们都魔怔了不成?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家长都认同维果斯基的教学理论——帮助孩子建立并提升“最近发展区”,也赞同赞可夫提出的“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教育观点,所以我们才会在教育孩子时,求助于课外辅导机构以期望能够帮助孩子有更大的提升。

所以,家长选择课外辅导机构也是可以理解。

但是,令家长对课外辅导机构”痴之若狂“的,当属教育环境里充斥着的各类营销。

特别是一些不良的课外培训机构在营销上,一味地着重宣传这样一种令人紧迫感的观点“别人家孩子都开始学了,你的孩子再不学习就晚了”,更是挑起家长们的“攀比之心”、加剧家长们的焦虑感,使得家长们更容易陷入一种“我的孩子再不补课就比不过别人了”、“不补课我的孩子要完了”这样的错误观念之中。

迫使一些家长不是出于自家孩子的自身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要进行额外的辅导,而是出于其他孩子补课情况来决定自己的孩子应该去参加辅导了。

所以,即使政策初始实行时,依然有人打着其他旗号来补课的行为。

3

双减减出的周末,孩子应该怎么过?

如果家长们一直沉浸在这样的错误认知之中,是很难让自己的孩子得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更难说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进步。

毕竟,正在成长当中的祖国的花朵们,绝不是一个个的学习机器。

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的内卷言论刷屏过去之后,家长们也应当是时候静下心来冷静一下,在政策落实的情况之下,不参加补习,孩子的周末,可以怎样安排呢?

除了学习以外,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培养些什么重要品质呢?

提到品质这个问题,也来源于我对生活中一件事情的深思。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当家中上小学的妹妹的周末有所空余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给她报美术舞蹈等等艺术班,一则小朋友对这些感兴趣,二则她终于有时间去学习点亮其他技能了,然而事实上我却只得到了妹妹的拒绝。

当时的我并未意识到自己对妹妹的教育想法已经被固定化,仍然觉得似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艺能力就是我们应当竭力去为孩子创造条件的,毕竟从小,我也是这么被教育的。

直到我和父母一同观看学校老师要求观看的教育讲座时,有一期正讲到了,双减政策之下,孩子的周末被空出来了,这两天的时间孩子们可以怎样度过呢?

在讲座中,老师建议家长们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看看老人,陪伴老人的同时也让孩子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或是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活动。

相关的学校的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就应该让孩子多多放松,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我的父亲却表现出了不赞同,他仍然觉得孩子的周末如果全都用来玩耍放松而不进行约束,那势必就会让她玩野了心。

由此,我也和父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讲座中老师提出的建议中,我赞同多多陪伴老人不仅是一种孝顺,我们也能学习到许多老人的智慧,如果可以做到,我们应该尽量去做。

但是种种现实原因之下,现在的家庭结构中其实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会选择独立出小家庭,每周带着孩子去陪伴老人也是一件略有些麻烦的事情。

更引发我深思的,也是父亲有所排斥的观点——孩子可以利用周末多与同龄人游戏玩耍。

作为一名90后,我们这代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而这一特征反映到我们现在长大之后,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社交恐惧症的普遍出现——以至于生活中能够与他人自如地进行无障碍交流竟被戏谑为“社交牛逼症”。

这一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期就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应当被我们引起重视。

同伴关系在儿童获得社会认同感、培养社会能力、发展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当处在学校情境中时,儿童之间的交往在课上多与学习竞争和合作相关,在课下也会有游戏的交流,但毕竟课间的时间过于短暂,而为了学生安全着想,课下孩子们的活动也会多受限制,孩子们的交友范围也多会受到班级位置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其实孩子们发展同伴关系,是十分需要其他的环境的,是需要可以利用周末在小区里、或在其他活动场所与各种不同的孩子进行交流活动的。

塞尔曼在他的同伴友谊发展五阶段论中提出,6~12岁的孩子会进行双向帮助的交流,尽管此时的帮助仍带有一些自我功利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使得孩子的交往技能充分发展,他们将会更加善于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获得有效传递信息的技巧方式、并具有通过他人的信息来决定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

在小学阶段,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此时正是儿童充分接受外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的时期,孩子尚还未形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而更多地是客观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认识,这部分渠道多来源于家长、老师和同伴。

而在这三者之中,因为老师和家长经常会再斟酌之后再对孩子做出评价,而来自同伴的评价则是最丰富多样的,在与同龄人的活动交流中,更多的冲突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并展现出儿童的能力,这时来自同伴儿童的评价反馈对孩子的自我意识形成是巨大的影响的。

在“双减”之前,我们的孩子大多只能在补习班相遇,但“双减”之后,孩子们的交流就有了更多样的可能,所以在这个孩子们其实本应该就有却被占据的自由的周末,不妨多让孩子和他人在一起玩耍活动,更能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当然其实任何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定都是要让家长们全盘接受,毕竟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也需要具体分析。

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在没有人提出的情况下,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意识到——也许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固有的教育思维模式了。

我们无须过于抵触,毕竟这不是对我们为人家长的一种要求,而只是一种提醒和另一种思考的角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