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对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提出否定意见,他认为: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是在浪费孩子们的生命。
那么,中村修二何出此言?这些带有极端否定意义的评价是否就如中村修二所说的完全没有优势呢?
其实,中村修二之所以会对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产生如此消极的评价,和他本人的成长经历有巨大的关系。
一、东亚教育
众所周知,世界上除了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还有西方国家的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分别称之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中村修二口中的东亚国家教育模式多为应试教育,在他生长的日本国内,应试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我动手,不要麻烦他人。从小生长在日本的教育环境当中,他和大多数孩子一样,从小学读初中,再到高中完成了这一学业之后,就是读国立或者私立大学。
每当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的时候,决定自己能够去哪所学校的依据就是成绩。这样制度化的教育对于中村修二而言是一种痛苦,在大环境之下的中村修二是一个“差生”,可这并不能否定他个人的优秀。
相较于老师一股脑输出的系统性知识,中村修二的注意力更喜欢那些难解的谜题。他喜欢比赛等能够让他产生胜负欲的活动,并且对凡事的态度抱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两者促使它关注于运动和人际交往上。
在学习方面,他更喜欢理科,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永远都令他兴趣甚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自命不凡,但是中村修二成绩一直都不好,这也使他被迫贴上了大环境下的“差生”标签。
原本以为中村修二会一直如此放荡不羁,但是高中毕业的考试使他产生了一定的挫败感。因为成绩的不足使得中村修二最终只能上一个三流的大学,这份打击让中村修二学会了妥协,默默无闻之中暗自学习,后来,他到松下电器开始自己的打工生活。
也许是经济来源得到了稳定,中村修二开始恢复了往常的本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依然不喜欢受到规则的束缚,在日本公司文化当中对于下级的束缚十分严重,这一点就没能束缚住他。
为了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他悄无声息地用十年时间研发出三种产品,并瞒着公司发表了自己的论文,终于,中村修二通过了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
因为这一奖项,中村修二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在采访当中,他也直观地表达了自己对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所持有的看法。
二、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东亚国家往往都有人口基数大的特性,而这些国家往往都会选择应试教育。
在中村修二的口中,东亚国家这种应试教育是在浪费生命,那么它真的如此不可取吗?难道说东亚国家没有意识到这一教育模式的缺陷吗?
答案自然不是,教育模式各有缺陷,最适合国情的教育模式才是最好的选择。
东亚国家所展现出来的人口基数难以仿照西方国家选择一对一地因材施教,在应试教育中,每个人的价值衡量都是成绩,只有成绩才能够帮助一个人进入下一个阶段或者选择好的学习环境。
尽管这样的方式看似粗暴,但是成绩并不讲究天赋,在学习上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同比回报。
那么,素质教育能够支撑这一点吗?西方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确实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有无限可能这样的信念,但是每个人的天赋并不一样。
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美商、运动天赋、逻辑思维、动手能力都必须具有一定的表现,光这几样天赋能力就需要学生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那么如此消耗精神力的教育方式,是否能够在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实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三、国情的选择
在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为了实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老师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精神、力量来关注一个学生的成长。
其次,人口基数影响下,呈现的教育态度不一样。
例如说:西方国家本身就倡导素质教育,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教育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并不能发挥太大的影响,可是,当素质教育融入东亚国家的时候必然会产生现实落差。
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去看素质教育有多好,而是要结合国情去谈论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之所以在西方国家能够展开离不开西方国家人口基数少、教育资源充足、政策完善等不一样的国情。
单纯地羡慕却看不到应试教育之下的孩子们最起码能拥有相差不大的起跑线,光是满足这一点就已经证明了应试教育比素质教育更适合我们这些人口基数大的国家。
倘若应试教育不在国内推行,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抛弃了唯一能够改变大多数人命运的方式。
由此看来,诺贝尔奖得主中村修二的东亚国家的教育模式,无非就是在浪费生命这句话并没有办法争出对错,只能看个人选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