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某班级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分类包括“领导子女”“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11类。原平市教育部门11月2日回应称,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该做法欠妥,已对其批评警告。
这一公然调查摸底学生家庭背景的消息当仁不让地上了热搜。一来,不少家长或多或少地见识过“有艺术”地打探小孩父母有什么背景,如此赤裸裸的调查并特地分类实在是不多见,引发家长对学校搞差别对待的担忧。
二来,这有可能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当地教育部门的回应却轻飘飘:只是“欠妥”。这样的回应,大约相当于大人批评小孩对客人有损小雅失礼行为的程度,实际上是模糊了这种行为的是非对错。
至于所谓的部分班主任“未正确领会会议精神”,据说是“为进一步落实省、市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会议精神,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困难等需要重点关爱学生的关心帮助。原平一小安排了对重点学生的摸排工作,在落实过程中,三年级2班班主任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到位、方法不恰当,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这就值得警惕了,一说到需“重点关爱”的学生,老师就怎么偏偏想到“领导子女”“老板子女”去了?这背后会是什么样的不良风气在作怪?难道仅仅是个别老师的责任?
学生家长从事不同的工作,具有不同的身份,按说他们只不过都是学生的家长,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孩子理当一视同仁——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一方面,为什么要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这样的区分,甚至主动重点关爱“有背景”“有来头”的学生;另一方面,那些身为领导、老板的家长会不会凭此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照顾。这些做法无疑会损害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失守于学生“有背景”,这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视,防止损害教育公平甚至出现教育腐败。